• 87阅读
  • 0回复

坚持从现实的实践出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04
第5版(理论)
专栏:

  坚持从现实的实践出发
  高清海
  《共产党宣言》发表一个半世纪来,共产主义的实践历经磨难和波折,共产主义理论的命运也同样坎坷多舛。其实,理论的命运与实践的命运是相互关联的,在经受过挫折的考验之后,人们更深切地理解到马克思“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真正精神,体会到它的划时代意义的真实内涵。
  “社会主义”理论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
  在《宣言》的写作过程中,马克思曾经考虑过理论名称的选择问题。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1888年和1890年的英文版、德文版序言中两次讲到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那时都是流行的思潮,都已经有了各式各样的理论或学说。马克思选择了“共产主义”名称而没有选用“社会主义”。按照恩格斯的说明,是因为那时“信奉各种空想学说的分子”和“各种各样的社会庸医们”都称为“社会主义者”。显然,名称的选择决不只是“名称”问题,名称牵连着内容实质。马克思所要避开的不是“社会主义”名称——真正说来,“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名称本身在那时并无原则区别——而是要同那些以社会主义为名,实质反映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空想的”乃至“反动的”理论和学说严格区别开来。
  理论本性有怎样的不同,思想实质的根本区别在哪里?抓住这点,才是理解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关键所在。同样主张消除社会弊病、实行改革,同样倡导理想的新社会或新世界,人们的思想出发点却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的社会理想和改革方案便有根本性的差别。在这里,除了阶级立场、社会倾向这个因素,世界观的原则或哲学的思维方式,便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为“空想”,不但在于他们的社会理想具有“乌托邦”性质,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他们依据和贯彻的乃是旧哲学的传统思维方式。他们不从社会的现实条件和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而是依据永恒正义尺度、以抽象的理性为原则、按照某种道德理想去推论未来的社会,这当然就使他们不能不陷入“空想主义”。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空想家们都不了解或不想去了解社会生活的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应该承认,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思想上是相当革命的,有的对现实的社会弊病深恶痛绝,也认识到了阶级对立的客观事实,甚至还力求去了解社会运动的规律;只是他们脱不出旧哲学仰赖外在权威、相信本质前定、追求永恒正义即从抽象理性原则出发的教条主义窠臼,因而也就无法看到社会发展的现实前景、找到变革社会的真实力量。
  马克思的学说和他们的根本不同。这个不同首先表现在,马克思破除了那些教义式的抽象原则,实现了哲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马克思坚决反对从普遍理性、永恒正义、道德理想、概念规定出发的那种教条式推论。他郑重地公开申明:“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就表明,马克思不是在推论未来的社会,也没有去想象生活目标,他贯彻的完全是另一种哲学原则,这就是从现实生活条件出发的实践发展原则。马克思面对的是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的资本主义现实,资本主义在使生产高度社会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同时,也把自己以个人为本位的狭隘社会关系引向危机,并由此滋生了一系列自身难以解脱的社会弊病。按照马克思变革了的新思维方式,这需要通过必要的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基础上,解决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超脱的内在矛盾,消除它的社会弊端,由此建立的社会就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和更优越的“新世界”,这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看来,创造这样的社会,根本不需要借助什么永恒正义、绝对理性的抽象原则,需要的只是批判地对待资本雇佣劳动的社会现实。所以马克思说:“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共产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科学”,关键的问题是要从抽象理性主义的原则向实践发展原则转变,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正是他哲学世界观变革的产物。同样道理,我们要理解、实践这一理论,也必须首先经历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只有破除了原则优先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的实践发展出发,才可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如果沿袭传统的思维方式,依照抽象理性原则去对待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那就不但不能把握这一理论的真谛,反会把马克思本人的科学理论变成超越现实条件、失去生活根基的抽象原则,通过我们之手使它再退回到“空想”中去。
  “社会主义”实践与邓小平理论
  20世纪是人类历史堪称伟大变革的时代。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这个阵营今日已不存在,前苏联也已解体。但这绝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缺乏生命活力,恰恰表明,是从抽象理性出发的那种旧哲学思维方式的破产。一个有力的事实是,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垮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并没有垮,且蒸蒸日上、愈来愈兴旺。其间的区别在哪里?原因固然很多,明显的一点是,我们按照马克思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哲学精神,及时地总结历史教训,破除了那种把马克思理论公式化、教条化的抽象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实现了世界观的彻底转变,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与马克思论述的社会主义明显不同。在中国这块缺乏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前提”的土地上建立社会主义,这属于社会主义实践的问题,而且是在异样条件中的实践。如何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安置在中国现实的基地上,这里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就有了更加尖锐和重要的意义。如果照搬马克思的理论,其结果正如马克思在《宣言》中批判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试图搬运法国理论时说的,我们可以搬运“文献”,却无法把“生活条件”同时搬运过来。同样,在中国的条件下,马克思文献中的一些论述会“完全失去了直接实践的意义”。只有按照马克思的哲学精神去对待马克思的理论,也就是说,必须从批判旧世界中去创造我们的新世界。
  邓小平理论体现的哲学精神,正是马克思当年创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倡导的精神,这个精神的本质已概括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里面。更具体些说,这个精神也就是,体现在邓小平同志一切理论思想和实际行动中的那种脚踏实地、面向未来、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不从抽象原则出发,不受书本教条束缚,决不因循守旧,大胆突破陈规,一往直前的开拓精神。马克思在《宣言》中说,“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邓小平同志正是把这个原理变成了行动准则,从而开创了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局面。哲学思维方式的一致性,保证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解的一致,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社会主义”不是某种先验固定的社会模式,它需要的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去创造新世界。建立怎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去建立社会主义,都只能从现实的条件出发,发挥我们的创造性,既没有现成的方案可用,也没有人能够替代我们去思想。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国两制”理论……这一切都是遵循马克思的哲学、依据我国国情的伟大创造。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首要的就是掌握他的这种不拘泥书本条文、勇于开拓进取的伟大创造精神。这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