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再现“入门老师”——评析《画说〈共产党宣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04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再现“入门老师”
  ——评析《画说〈共产党宣言〉》
  严枝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他把《共产党宣言》称作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入门老师”。回顾《宣言》发表以来已经走过的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历程,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在现时代,《宣言》依然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入门老师”。
  也许正是缘于这些想法,才有《画说〈共产党宣言〉》(顾海良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创作构思,并在《宣言》发表150周年之际正式问世。读后觉得,它较好地体现了“依文出画、以画解文”的总体设想,通过文字和图画的配合,以一种较为生动的、颇具可读性的风格,再现了《宣言》的创作过程、基本内容、科学体系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画说〈共产党宣言〉》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关于《共产党宣言》基本内容和科学体系的文字,主要选自《宣言》原文,部分也选自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前后在一些著述和书信中与《宣言》相关的内容。下册通过对《宣言》创作和传播史实的描述,力图多视角地说明《宣言》的科学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画说〈共产党宣言〉》,不只在于它对《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作了较为通俗的、全面的阐述,而且还在于它深刻地阐明了《宣言》至今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奥秘所在。具体地说,创作者主要说了两个方面的道理:
  第一,《宣言》阐述的是资本主义时代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宣言》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正面临着重重矛盾,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面对时代的急剧变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论是哲学、经济学,还是政治学、历史学,已失去了它上升时期的革命性,留存下来的一些真理的颗粒零星散落,不再可能对社会现实作出科学的解说。历史和时代的发展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新的世界观,以对这一社会的矛盾及其发展趋势,乃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作出科学的说明。《宣言》就是对这一新的理论、新的世界观作出了最初的却是完整而又系统的表述。因此,《宣言》提出的一系列科学原理,阐明的不只是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而是整个资本主义时代发展规律的问题;阐明的也不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局部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宣言》所揭示的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这一时代发展的所有阶段都不可能“过时”;所阐明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将永葆其理论活力。
  第二,《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本身就是“发展着的理论”。在《宣言》发表25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就曾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就是说,《宣言》已内在地包含着后人必须根据变化的历史环境和新的历史条件,对这些“完全正确的”原理加以运用、加以发展和创新的规定。《宣言》传播的历史也已表明,它的基本原理正是在与各国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实际的结合中永葆其理论活力的。
  《画说〈共产党宣言〉》还借助于“画说”这一较为直观的表达形式,生动地展示了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成长道路和《宣言》的创作过程。这无疑会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质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创作《宣言》时,都只是不满30岁的年轻人。他们既不是什么先知先觉的“圣人”,也不是生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那个时代,他们之所以能冲破旧思想的樊篱,同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根本弊端的深刻剖析和对劳动群众的深厚感情分不开。在那个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凭借他们的家庭地位、社会关系和本人的才学,完全有可能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但是,他们却毫不动情地舍弃这一切,宁愿清贫一生,受尽反动统治者的迫害,始终和广大劳动群众站在一起,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没有这一基本的立场,他们是不可能历经险阻地创作《宣言》,矢志不移地创立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革命理论的。《宣言》的创作还同马克思、恩格斯毕生从事的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有着直接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无愧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最卓越的学者”。他们正是通过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任何有价值的成果,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今天,即便是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面对马克思、恩格斯留下的卷帙浩繁的著作、论文、书信、笔记和手稿,也不得不对他们的渊博学识表示由衷的钦佩。
  用“画说”《宣言》的形式,通俗地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江西出版界继《画说〈资本论〉》之后的又一勇敢的尝试,同时也是他们参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