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水晶夫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07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水晶夫妻
  本报记者 刘亮明
  在内蒙古西北部沉寂荒凉的阿拉善高原奔波很久之后,走进史秀麟、张淑琴夫妇家,仿佛突然置身于一个水晶世界,心神为之一振。
  史家在阿拉善盟所在地巴彦浩特镇靠西的一面缓坡上,面积不很大。临街是不足60平方米的眼镜店,柜台里,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型号的水晶眼镜和各种造型的妇女饰件。店后是居室和加工车间,也随处可见水晶———有矿石、半成品、成品。家、厂、店一体,处处洋溢着柔和纯净的光辉。
  谈起水晶,水晶夫妻的眼睛一下就亮了,话匣子也打开了。
  “我俩的这份儿水晶缘来得不易,颇有点儿传奇色彩。”史秀麟说。
  史秀麟出生在江苏省沭阳县,1965年毕业于广东矿院水晶专业,分配到江苏省水晶管理站当技术员。本可扑下身子干一番事业,但“文革”开始了,因为出身问题,他很快就被下放到农村,干起了和水晶毫不相干的营生。1979年,他当了沭阳桑墟光学眼镜厂厂长,两年多赚了70多万元,按合同他拿了22万元。正好1982年国家号召技术支援西北,他看中了阿拉善高原的水晶,就来到了巴彦浩特的阿拉善盟矿业公司。
  巴彦浩特不大,一来二去,史秀麟就和一家供销商场的营业员张淑琴熟悉了。多次交谈,两人觉得话很投机,1990年,两人喜结良缘。
  崭新的生活激发了史秀麟更强烈的事业心。1992年,夫妇俩一商量,自筹资金20万元,亮出了鸿达眼镜公司的牌子。
  从此,夫妇俩如痴如醉地扑在水晶事业上。妻子“主内”,管理公司的生产、加工。丈夫“主外”,跑市场,建销售网点。几年下来,他们在呼和浩特、北京、大连等地建立了分公司和销售点,以阿拉善独特的天然茶色水晶生产的眼镜等产品从草原走向内地,甚至销往国外。
  他们富了。但他们一直住在一间12平方米的简陋平房里。人们说:每年向社会捐那么多钱,自己咋还住这么寒酸的房子?史秀麟笑笑说:我们图的是事业,只要对社会,对人民有好处,自己苦点没关系。
  这期间,很多人劝他离开偏远的阿拉善,到内地去发展。但他“离不开这儿的人,这儿的水晶,也离不开她”。看着张淑琴,史秀麟深情地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