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 干部能上能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07
第10版(理论)
专栏: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
  干部能上能下
  姚木青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尤其要在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干部能上能下,是干部制度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要突破这一难题,必须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出发,在社会舆论上造成良好氛围和条件,努力寻求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新的方法和途径。
  实行干部能上能下,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竞争性等特点。它要求在干部队伍中造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环境,使整个干部队伍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职领导干部的素质,关系到整个干部队伍的素质水平。积极推进和完善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就要对那些实践证明决策水平低,组织能力差,不能适应高效率、快节奏工作的干部及时进行调整;对有专业特长,虽然经过努力仍难以适应现职的干部,调整到能发挥其作用的岗位,扬长避短,做到人尽其才;把那些失去群众信任的干部调下来,腾出位子让给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干部人事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存在着培养与选拔、进与出、上与下等诸多环节和矛盾,而且选拔与调整,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讲上,不讲下,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又会导致干部人事管理工作被动,缺乏朝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对于优化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结构,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必须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长期以来,在干部队伍中,实际上存在着干部职务只能上不能下的状况。一个干部提拔上来,尽管能力很差,不能胜任现职工作,但在多数情况下,照样可以稳稳当当地坐着“铁交椅”。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较普遍地存在着“不犯错误不能下,下了必定是犯了错误”的习惯看法。这种社会舆论环境,是封建意识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中国是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官贵民贱”、“上荣下辱”等旧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同时,现行的干部政策及相关的配套制度不完善,尤其是对于下,手段不多,刚性不足。为此,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扫除思想障碍,为干部能上能下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上与下都是干部正常的流动、工作的需要。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我们的干部无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那种不加分析地以职务“上”“下”论荣辱,以地位高低分优劣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我们的干部能够听从组织安排,主动让贤,这是党性强的表现,这样的干部应当受到欢迎和尊重。
  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应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目前,影响干部能上能下也有体制上的障碍。“官本位”制约着干部的合理流动和正常的上下;政策上的弊端也给干部上下增加了难度,如考核方法不够科学、民主,考核的结论容易受人为的因素影响;对一些不称职干部的调整,往往取决于领导层的决心和意见,而不是严格按照确定的规范程序进行。为此,应加大改革的力度,扩大民主,完善考核,加强监督,从政策上、制度上加以规范和解决。首先,要对干部是否胜任现职工作作出正确的判断,制定科学的考核方法,并严格考核,这对解决下的问题十分重要。二是改革干部选拔、任用方法,用机制保证能上能下,如通过必要的严格考试、考核,强化选拔程序,实行公开选拔,开阔选人的视野,变原来单一委任制为多种形式任用制,发现和选拔大批优秀人才进入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对不胜任干部的概念、标准和认定依据等应认真把握好,真正体现凭德才兼备和工作实绩决定干部的上下,使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