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卖“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07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卖“梦”
  陆士华
  这是怎么个话儿!有卖“梦”的吗?有!不但有,行市还不错。什么买卖挡不住有需求,有买“梦”的,卖“梦”的生意就好做。当然,这个“梦”,并不是睡乡之“梦”。睡梦不用买,没有人缺睡梦。据研究人员说,每人每天都在做梦,只是有许多梦做过便忘掉,醒来不知罢了。
  除了睡梦,还有一种常见的“梦”,这就是白日做梦的“梦”,梦幻泡影的“梦”。比如“出国梦”、“足球梦”、“汽车梦”什么的,虽不是人人做,天天做,却也是流行货色。
  前几年,有机会到邯郸———那是个出典故的地方。黄粱一梦,提起来天下皆晓,黄粱梦村因此成了旅游景点。村中有祠为卢生造像,乃一石雕,真人般大小。只见卧榻之上,卢生头枕方枕,两腿微曲,双目微闭,神态悠然,如临梦境。导游介绍,抚摸卢生,可心想事成,享荣华富贵。于是游人莫不尽兴,把心中祈望付与掌下———这就是“卖梦”了。不过这“梦”卖得也太滑稽了!
  这也完全适用于经济法则———做同样一种“梦”的多了,就有卖“梦”的了。八十年代初期,国事中兴,文学园地如沐春雨,一片生机。对文学的向往,在青年中被激发起来,汇成潮流。于是,在北京便有智者卖“文学梦”了,那就是办讲座。如何操作,我略有眼见耳闻。只在报纸上刊登半块豆腐干大的广告,便应者如云。一个礼堂坐满一千多人,场租只有百十来元。文学名人乐得出头露面,有请必到(似乎也难以拒绝)。一张门票十元,一场下来,就净得一万。当时主办者大部分是个人行为,办一个系列讲座,一二十讲之后,发财的早已发财,做梦的却还在做梦。做“文学梦”又和做别的“梦”不同,做起来难醒,如醉如痴。后来有识之士不得不加以劝导:大路朝天,应量力而行,何必都往“文学小道”上拥挤。此话当是肺腑之言,但无奈醒者自醒,昏者自昏。只是不幸言中,文学今天当真成了“小道”,磕磕绊绊,成功者几何———这是后话。
  尽管卖的是“文学梦”,却并无欺诈。除了纳税等问题外(当时对办班也未纳入管理),卖者货无虚假,没有坑人之心。尽可以说是卖“美梦”。然而,卖“发财梦”的就另当别论。比如搞“非法传销”的,简直就是在卖“噩梦”了。有把非法传销活动叫做“老鼠会”的,描摹其形态倒也传神。“老鼠会”是怎么回事儿?有的传销者自己都说:“无非就是大骗子骗小骗子,小骗子再骗小小骗子。”算是讲出良心话,一语中的。而且,一帮“鼠辈”,专在自家墙脚“打洞”。骗就骗的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街坊四邻。年初有报道说,在元旦之前,南宁一非法传销商卷巨款逃之夭夭,四千多个上套者“发财梦”破灭,在风雨中哭天喊地。这就是“噩梦”醒来的情态。一个拉了四个亲戚“入局”的传销者说:“自己损失了几千元不说,往后还怎么做人哪!”其后果也算是说得明明白白。
  “卖梦”与“买梦”,世态人情一景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