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迂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07
第12版(副刊)
专栏:

  迂人
  陈四长
  仅仅为了十八岁时的一桩誓愿,竟用了一生的苦斗去实现它。张鹏九迂得真够可以!
  其实,他完全不必那样认真。四十六年前的那一次表态:“献身教育事业,当一辈子模范教师”,只是在一个很小的场合讲的,没有什么文字记录,到会的那些人,肯定早已忘记或者压根儿就没有留意过他的这些豪言壮语。但他却因此较真,硬是用一生的奋斗去践诺。从教初小、高小到教初中、高中,整整站了四十三年讲台,而且还真的几乎年年都被评为先进和模范教师。在三原全县数以千计的教师中,他是唯一的一个四十三年保持荣誉的人。
  当模范三载五载易做,十年八年可争,连续三四十年就不那么容易了。四十三年可是个不短的岁月,其间发生了多少人事变化!一些与他同时走上讲台的人,后来陆续离开教师岗位进入政界,如今有的当了镇长、县长,还有的成了厅局级干部,而他至退休还是普通教师一个。
  并非他没有“鱼跃龙门”的机会,也并非他的才学不够。张鹏九年轻时候即文才出众,二十四岁便有一本著作在省上出版。五十年代出书可不像现在这样容易,一个县的业余作者能在省上出一本书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咸阳报》因此看中了他,想调他到报社当编辑,他没有去;“文革”中他被当作黑老九批判,关了牛棚。一位在东北当军长的乡友欣赏他的文才,得知他的境况后,商议调他到部队工作,他婉言谢绝了。还有几次调动的机会,也都因为他不弃前诺而失之交臂。守诺自然是高尚的,但像他这样认真也未免太迂。如今众多的承诺,就多是一种促销手段或是一种宣传需要,有多少人还去理会“一诺千金”的分量呢?
  张鹏九迂就迂在这里。他脾气犟,认死理。在别人看来可以睁只眼闭只眼的事,他认真得非要两只眼睁得老大,和人家争个谁是谁非不可。他的这犟牛脾气,注定了他一生绊绊磕磕,多灾多难。
  先是五十年代末期,他的一篇宣传计划生育的小品涉嫌宣扬马寅初的新人口论,遭到批评。“文革”中此事又被扯了出来,大会小会地批他。如果他聪明一点,不那么固执,对他这样的普通教师,也许不会揪住不放。但他认死理,闭口不批新人口论,因之被造反派围斗抄家,祸及亲友,小女儿也因缺人医护而致残。
  邓小平复出后,神州大地春风拂来,张鹏九为之鼓舞,他倾其全部的心血和智慧于教学。当年,他所带的高七四一班,取得了全县统考的好成绩。但好景不长,不久,报上先后发表了张铁生《一份发人深思的答卷》和北京市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张鹏九结果又因教学成绩太好被指为“复辟回潮”的追随者,省电台还点了他的名。对此张鹏九很不服气,竟在大会上与人家辩论:“师不教,生不学,哪算什么教育革命?”他的这种态度被视为顽固不化,其后果可想而知。好在那时有教育局主持正义的领导和同志们的保护,他才没有被再次关进牛棚。
  也许正因了他的痴心不改,因了生活中正义的存在,张鹏九才在磕磕绊绊的人生中实现了“当一辈子模范教师”的诺言。尽管当年做先进,没有什么物质奖励,所发大都是一张奖状,用今天的价值眼光看,都是一些不能当饭吃的东西。但张鹏九却视若至宝,非常珍惜,他觉得这是对自己的最高奖赏,他把这些奖状一张张都珍藏着。到退休的时候,各色各样的奖状竟集了满满一箱子。
  毕竟很有些年代了,有些奖状纸面已经发黄,纸质已经变脆。为便于保存,他买了两个一米见方的大镜框,把所有的奖状都整整齐齐地镶嵌起来,置放在房间醒目的位置。来人笑他痴,说现在人们羡慕的是金钱和地位,谁还希罕这些破玩意?张鹏九不气不恼,一笑置之。他自有见解:若以金钱计,这些奖状确实一钱不值,但它却记录了自己的人生奋斗,可以使子女们懂得他们的父亲曾经怎样地工作,怎样地做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其价值又如何能用金钱去衡量呢?
  张鹏九曾自拟了一条家训:“勤勤恳恳地工作,认认真真地读书,清清白白地生活,堂堂正正地做人。”他将其悬于卧室墙上,时常端详,用以自勉和教育子女。他的孩子受父亲影响,一个个刻苦努力,先后都考入大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