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能不忆草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07
第12版(副刊)
专栏:神州情思

  能不忆草原
  孔相如
  似水流年岁月,我曾有幸出塞,支边内蒙古十九年半。出居庸关,经西口,过辽代藏有万卷华严经的白塔,于1958年12月25日来到了阴山之阳的呼和浩特(蒙语,译为青城)。我被分配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厅,编写教科书。
  古代边塞诗人反复吟颂过的阴山是我久仰的塞外名山。它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南境一带。北齐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像一幅水墨画。
  我曾在阴山下,体会“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情景:天湛蓝清澈,仿佛是一口明亮的大钟,笼罩在我的头顶和四周空间。地平线不是横的,而是圆周形的。真是奇绝胜景。
  曾三次去过阴山那边的草原。辽阔、古老的草原给我难以忘却的记忆。似穹庐的蓝天之上,白云飘行,草场上“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毡幕绕牛羊,敲冰饮酩浆”的风光清雅。
  草原蒙古族人民醇朴、热情、好客,传承着古老民族的民俗和民风。
  1975年春天,我们蒙文、汉文两个编辑室的十几位编辑,到锡盟罕克拉公社(今称乡)出差,调查教科书使用情况。下车后,我被两位蒙族姑娘赛依娜和小包,热情地带到她们的宿舍。为了迎接我们,房间从上到下,新糊了花纸,颇有辉煌之气,被称之为“草原皇宫”。第二天,我到牧区学校听课,回到宿舍,发现后走的她们没有锁门,我很纳闷。待她们回来,问了情况。她们微笑着说:“草原人家,外出都不锁门。没有小偷。即使有过路人进屋找碗水喝,也不会拿东西。”我既惊讶又赞许。原来古圣先贤“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在草原上仍实行着,足见牧区人民的道德风尚。一次,我和一位翻译、一位美编,走进一个蒙古包,受到不相识的女主人的热情欢迎。她拿出奶豆腐、奶糖饼、奶酪、奶茶、白油、黄油,甚至还有马奶酒,款待我们。我们过意不去,请美编给她画幅肖像,以示报答主人之情。画像很成功,穿着蒙古袍的她,太高兴了。画肖像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蒙古包内外,牧民云集,请画肖像。美编画技纯熟,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他在牧区出了名。
  虽然是五月天气,草原之风,猛且柔,终日劲吹不停。清风拂耳,我临风观天上白云幻苍狗,体验唐代出塞诗中所写的风沙大漠。为了挡风,菜园子是用红柳圈起来的,内有一口机井,种着白萝卜等蔬菜。我问,怎么不在空地上种些花?赛依娜说,没有花籽。
  一日,赛依娜骑马入大漠,打马回来时,她竟然双脚站在马镫,身体直立马背上,信马由缰,飞奔而来,演了绝技。我既吃惊又出神,赞叹不已。她找来一匹老实而又矮小的马,让我试骑。她想让我驰骋一番,体验飞马的豪情和英勇气概。我的同事额尔登木图同志左脚直立,右脚向前一步,膝盖前屈,形成了一个“上马桩”。我甚表歉意,蹬膝上马。他牵马缓行,我不禁惊心,不敢扬鞭。我立马前望,赛依娜飞马狂奔,在沙碛上已成了一个小黑点。
  草原以牧歌、马头琴著称。赛依娜和小包悠远绵长的长调牧歌,婉转飞扬。歌声起处,草原的浩瀚、悠远、辽阔,均呈现在我眼前。
  约过了一星期,出差任务完毕,我该回青城了。
  我和赛依娜、小包洒泪而别,从此也别了草原。
  到青城,我专心为她们寻找花籽,只找到茉莉、剪秋萝之类,并附一诗,一起寄到罕克拉。诗曰:“寄去青城的花籽,请种在那用红柳围起来的园子里。待到花儿争妍斗丽,乃是我对草原明天烂漫的希冀。”
  转年的夏秋之间,收到两位蒙族姑娘来信,并附一张花前合影。信中说,花开之日,牧民纷纷来到花前照像,繁花人影,传为佳话。
  去草原,结识了两位蒙族姑娘和一位蒙古包中的蒙族大嫂,转瞬二十多年过去了。请紫塞南来的征鸿,北回时,莫忘带去我对草原及草原朋友的祝福和忆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