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欧盟国家以改革促就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12
第7版(国际)
专栏:再就业在国外系列报道之十四

  欧盟国家以改革促就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裘元伦
  在经合组织发达国家中,欧盟失业问题最为严重。1997年,欧盟15国平均失业率达10.7%,而美国为5.0%,日本为3.3%。欧盟经济首强德国,1970—1980年间失业率为2.5%,1980—1990年间为5.7%,1997年为10.0%,1997年大约为1970—1980年年均数的4倍。
  欧盟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的原因同它们的经济体制、政策、结构和成本费用等诸多问题有关。这些问题迫使欧盟国家必须进行改革,在当前,欧洲改革至少与欧洲联合同等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国家都已在为缓解失业问题进行改革。
  体制性的改革措施体制的改革主要针对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重点是社会福利制度。因为欧洲现行社会福利制度已被许多人视作经济发展的障碍。它限制了政府,限制了企业,也限制了个人。欧盟国家的社会福利费用支出一般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左右,结果使国家财政难以扩大对其他必要项目的支出,财政政策活动余地大大缩小。对于企业来说,由于雇主负担着雇员的养老和医疗等各种法定保险费的大约1/3,加在企业身上的压力不轻。至于欧盟国家公民支付的税、费目前已占其所得的1/3—1/2,结果是国家对公民要求太多,反过来公民也必然对国家要求太多,最后是双方都支撑不了。
  欧盟国家改革社会福利制度的方针是保持其基本原则和核心部分,同时调整许多项目内容,让个人和家庭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改革的具体途径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降低国家支付给公民的福利金,从严掌握标准;另一方面是有条件时适当提高政府向公民征收的福利税,减轻财政负担。前者的实例:考虑到欧洲人口普遍老化,各国都首先致力于压缩社会福利费用的最大项目———养老金。例如,荷兰已把基本养老金压减到最低工资的70%,法国也降低了养老金标准。后者的实例:德国在1996/1997年之交,把征收医疗与护理保险的收入线提高到6150马克,征收失业与养老保险的工资线提高到8200马克,结果使各种福利税占工资的份额总和上升到42%的新高点。
  政策性的改革措施政策性改革主要指向加大劳动市场的灵活性,放松对企业的限制,以及减轻企业与公民的直接税(主要是所得税)。所谓加大劳动市场灵活性主要内容包括:在雇主录用和解雇人员,在工时安排和工资制度,在退休条件,以及在培训再培训和职业介绍等方面,都实行更加灵活的办法。例如,德国“部分时间工作”的人数已占雇员总数的16%以上,英国超过24%,西班牙约30%,荷兰则多于37%。据德国劳工部长布吕姆说,如果德国“部分时间工作”的人达到荷兰的比例,德国失业人数即可减少200万(目前失业总人数为430万)。英国1993年以来新增工作岗位中2/3是“部分时间工作”的人。德国为适应需求变动,已开始实行弹性工作周(35—40小时),只要全年平均周工作37.5小时即可。荷兰缩短工时,同时减少工资,从1985年开始,每周工作已由40小时减少到38小时。欧盟不少国家青年失业严重,学徒制是缓解青年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德国、奥地利和丹麦,青年失业率还相对可以容忍,因为那里的青年人有学徒制。
  在减税方面,在英国工党政府1997年7月初公布的财政预算中,分别对敏感的家庭能源税、公司税、抵押贷款利息税等作了不同程度的削减,其中将公司税下调2个百分点;财政大臣还宣布在适当时候将把基本个人所得税率降至10%。德国也计划在1998—1999年实行税制改革。
  结构性的改革措施欧洲失业问题之所以日益严重,同它的经济与工业结构相对落后有关。欧盟的高技术产业产出在国内生产中仅占10%,而美国已占近1/3,这使欧盟缺乏经济增长动力,缺乏高收入的就业机会以取代在制造业失去的就业机会,而劳动密集型工业部门的竞争力又不及新兴工业地区。同时,欧盟许多国家的服务业也相对不发达,因此,即使收入较低的服务业的就业机会也不多,同样不足以替代从制造业中裁减下来的员工。因此,欧洲经济必须调整结构以利增长与就业,这里包括大力帮助与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加强发展高科技产业,改革教育科研体制等。例如:英国工党政府最近再度降低中小企业的税率;法国社会党政府表示将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通过实行有利于投资的税制;德国在新建企业的同时,清理倒闭企业,净增数十万家中小企业,对就业帮助不小。在欧盟各国,改善管理体制的基本方向是更多发挥市场力量。欧盟成员国从1998年1月1日起,在欧盟范围内实行全方位的电信市场开放,即打破垄断,使电信市场自由化。据说,到2005年底的9年时间内,欧盟可创造130万个就业机会。在促进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欧盟国家正在作多方面的努力。
  成本费用方面的改革措施欧盟国家的生产费用首先是劳工成本较高,这是使欧盟国家竞争力相对低下,最终导致失业严重的原因之一。为此,欧盟国家均在努力抑制成本费用首先是劳动工资。经过多年努力,目前英国苏格兰、威尔士地区的粗工费用已经低于韩国,这也是英国之所以能在1990—1995年间吸引129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在荷兰,1/4以上的人当过临时工,1/3以上的现有就业人员为“部分时间工作”,他们的工资也被相应削减。荷兰1996年在通货膨胀率为2%的背景下,全国雇员工资(名义工资)平均只提升1.6%。在德国,工资增长受到抑制,1997年扣除税费之后的纯工资负增长1%;再考虑到通货膨胀1.5%,实际工资下降2.5%。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改革也不尽相同,但欧盟国家对付失业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首先,必须有适度的经济增长,加上社会就业措施才能有效。根据欧洲近几年的经验,经济增长至少达到2.5%才能制止失业进一步上升;而过去7年(1989—1996)中欧洲经济年均增长率仅1.7%,1997年刚刚恢复到2.5%。因此,欧洲还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上下功夫。其次,要使上述四方面政策、改革措施达到真正有效的程度,重要的是政治意志和社会一致,为缓解失业问题,社会各方都须承担责任。最后,从客观上来说,改革措施应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在欧洲国家中,失业问题较为缓解的国家,多半也借助市场力量。其结果欧盟国家必定出现较大的社会分配不公,这一代价看来是难以避免的。
  编后本报自今年5月29日再次推出“再就业在国外系列报道”以来,至今共发表14篇文章,内容涉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行业和个人,改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门路的方方面面。报道同时兼顾介绍了国外的择业趋势和就业社会环境等问题,希望能为人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新的思路。文章发表以后,已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重视。今后我们将继续关注这方面的发展变化,适时推出大家所关心的特色报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