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资溪面包走天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07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神州一县

  资溪面包走天下
  余清楚 程曦 罗彦康
  编者按:一小块面包,只能让人充饥;千万块面包,则足以使一方百姓致富。这不是抽象的推理,而是资溪人民创造的活生生的现实。
  资溪,是江西贫困的山区小县。苦于寻求脱贫致富门路的当地农民,不甘心“冬拢一盆火,夏靠一丘田”,纷纷自发离乡进城闯市场。他们借助不起眼的面包,释放出了中国农民蕴藏的惊人能量。
  资溪县委、县政府顺应民心,因势利导,及时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功能,使“面包”越做越大。与此同时,他们抓住“面包效应”所带来的机遇,调整发展思路,让更多的农民迸发出致富奔小康的干劲。资溪的经验,值得借鉴。
  山村两个退伍兵 带出两万面包军
  江西省东部有个小县叫资溪,这里峰峦起伏,大山占据了全县80%以上的面积,人均可耕土地只有1亩。当地世代刨土问食的农民,长期未能走出贫困的阴影。
  1987年金秋,资溪青年洪涛、张协旺从部队退伍回乡了。然而,家乡的现实使他们犯了愁:山高坡陡,田少禾稀,山里农民人均年收入还不足400元。“冬拢一盆火,夏靠一丘田”,家乡父老就是这样祖祖辈辈守着几亩薄田过穷日子。两位战友一合计,决定到外面闯一闯。这年冬天,两个退伍兵揣着自己和乡亲们凑来的1万多元,带着乡亲们的致富梦,走进鹰潭市,开了一家很不起眼的小小面包店。人们何曾想到,一个数万农民的致富梦就在这里开始编织。
  山里人能吃苦,凭着在部队学来的过硬面包制作技术和周到的服务,一年下来,小店获利3万元。烤面包走出了致富路,退伍兵不忘自己是共产党员。转年,他们身边聚集了几十位农村青年。他们上品种、抓质量、改包装,资溪农民在面包作坊里干得有声有色。
  树大分杈,人多分家。第二年,两位战友为图更好的发展依依话别了。一路由小张领头,下吉安、赣州,奔南京、上海;另一路杀回资溪,成立面包协会,向乡亲们传授“面包经”。
  贫困乡马头山村民程晓田致富无门,退伍兵言传身教。第二年程晓田就还清了退伍兵无偿借给他的3万元现金,面包店在江苏镇江扎了根。翁源村50多岁的王凤祥老汉1987年在家乡做胆红素亏了本,几乎倾家荡产。退伍兵伸出了援助之手,王老汉举家在山东做面包,第二年成了小富翁。饶桥镇青年农民小宋,过去在村里打架、赌博出了名,村里混不下去了,退伍兵热心鼓励他走正道。一年后,小宋独立经营面包店,当年赚回5万元。
  资溪农民烘制出了各色精美的面包,也烘热了山里人致富奔小康的心。10年过去,资溪面包走天下,他们把8000多家面包店开到全国各地。
  农家请人种田 政府观念更新
  1994年,资溪县出了件新鲜事:资溪县出了名的穷乡高田到处出钱做广告请人承包种田!何出此策?广告后面有“说法”。
  资溪面包军远征全国,高田乡的青壮年也大量外流,乡里剩下的就只有妇女、儿童和老人。
  一面是乡政府必须坚定不移支持农民脱贫致富,一面是不能让土地撂荒,陈志平乡长为此犯了难。
  这年5月,陈乡长行程千里走访高田乡的面包户。车到江苏南通,陈乡长一行被农民面包师王复刚请进了宾馆。对过去的穷乡亲,宾馆经理口口称“王老板”,陈乡长好生奇怪。经理说:“你不知道,王老板了不得,年利润60多万元,电视台采访,市长都接见!”和王复刚一夜长谈,陈乡长观念变了:“改革开放,千百年来种田的农民在变,政府的观念更得变!”
  同年10月,高田乡订出了新政策:一是鼓励村民外出打工,二是鼓励规模经济,承包种田。乡里在周边几个县大做电视、张贴广告,吸引外乡农民到高田承包种田。1995年,高田乡土地撂荒的情形不见了,外乡到高田承包种田的足有50户,承包土地3000亩。做面包闯世界赢得新观念的高田乡农民更是踊跃承包土地:村民李国平一人承包种田260亩,每年向国家售粮10多万公斤;村民项孝东承包荒山,种雪竹70余亩,沙田柚200多亩……
  面包激活新思路 资溪山地开发忙
  面包业富了资溪一方农民,也激活了地方政府的思路。资溪人均山地面积20余亩,山上不仅有未被开发利用的林木等资源,也有储量超过5亿立方米的花岗石材。县里决策:咬定青山不放松,十万山民同唱石子、果子、竹子、菇子、林子“五子歌”。同时,“借局造势,筑坝开渠,用活能人,引水上山”,做足山地开发文章,一个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形成了。
  政府政策到位:农民王启龙承包荒山,造林800多亩,3年创下200多万元的产业;欧溪乡两家面包户联合投资100万元,建起130亩山塘水面的珍珠养殖场。
  各级干部身先士卒:畲族新月村书记、十五大代表兰金荣从北京开完十五大刚进家门,第二天就带领10多名村干部钻进了武夷山,采集树种,行程数千里。这一年,畲乡回龙山畔百亩新果林苗壮叶美。
  据统计,资溪这5年引资1.6亿元,兴办内外资企业250余家。全县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两年翻两番,县财政收入逐年稳步上升。1997年,全县城乡人均储蓄存款达3800元,列全省前茅。
  时过境迁,山乡巨变。迸发出冲天干劲的10万资溪人民,必将迎来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题图:资溪县城远眺。程曦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