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沙进人退三迁县城 造林育草绿披策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07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热点追踪

  沙进人退三迁县城
 造林育草绿披策勒
  本报记者 祝谦
  当新绿刚刚爬上枝头和露出田野之时,记者来到曾被黄沙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新疆小县策勒。
  策勒县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有可供人类生存的绿洲72块,仅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9%,全县12万人,被沙漠戈壁包围。随着“包围圈”的紧缩,县城曾被迫3次搬迁。早些年,又一次沙临城下,流沙的前锋逼抵县城。面对漫漫黄沙和虎视眈眈的沙丘,一些维吾尔族老人忧心忡忡:县城还要搬迁么?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策勒县委组织全县展开大讨论,面前只有两条路:沙,或进或退或围;人,或撤或守或突。人们开始思考:“风沙不相信眼泪,我们怎么办?”全县人民形成共识:“我们还是老老实实造林吧!”
  中科院新疆分院沙漠土壤研究所在策勒县有一个治沙站,全站科技工作者全力以赴,提供技术,扎实指导,协助县委制订了一个向流沙全面反击的战略方针:东水西引,恢复植被,治理流沙,确保绿洲。全县七乡一镇,全面出击。针对五大风口及其流沙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植物,如沙枣、红柳、沙拐枣、梭梭等;采用不同方法,如环丘造林、前挡后拉造林、落沙坡高杆造林等;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等,并实施治沙与治水相结合的策略,在绿洲外缘先后修建引洪干渠2.3公里,斗渠29公里,闸口153个,桥涵44座,以水冲沙,条块分割;以林固沙,逐块占领;量力而行,整体推进,初步形成了“渠、路、林”,“乔、灌、草”,“网、片、带”相结合的防沙林体系。经过10年鏖战,投入人工1400余万个,植树4500余万株,封沙育草17.5万亩,天然植被覆盖率已由3%提高到60%。策勒城下的流沙,被策勒人民“击退”了5公里。“沙土所”刘铭庭研究员主持的冲沙种红柳的项目,荣获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
  为了巩固造林治沙成果,加快大地绿化的步伐,策勒县制定了“谁造林,谁拥有,谁受益”的政策,私人治沙造林减免水费,治沙造林用水优先供给。植被管护分片承包到人,封育区设立管护标志,建起瞭望塔。
  记者在县委书记武孟林的陪同下,登上城北5公里处的瞭望塔,放眼望去,眼底是百里相挽、千里相牵的新绿初现的林海,白杨挺拔,胡杨婀娜,核桃矗立,葡萄上架……淡淡的绿色,铺向天涯。武孟林告诉我,策勒的农田林网程度达到94.7%,已固定流沙15万亩,夺回沙化土地1.5万亩,建起131公里的防沙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