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莎士比亚故居随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12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莎士比亚故居随想
  张贵龙
  旅居伦敦5年,常去瞻仰西敏司寺内的莎士比亚大石棺。在那阴气森森的皇家陵园里,莎士比亚的石棺显得卓尔不群。皇室竟不惜在他们祖先的神圣陵园里为一个平民作家辟出一方安息之地。按照“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帝王思想,这真是不可思议。
  3年前,恰逢莎士比亚诞生430周年志庆,我和友人相约前往斯特拉福德镇。
  斯特拉福德位于英国中西部的埃文河畔。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水陆交通便利。看来地灵人杰,世界一理。小镇以纪念莎氏的建筑为主,旅馆、餐厅一应俱全。一进镇子,便恍如进入了古老而熟悉的莎士比亚名著之中。
  行进中,一座古老的砖木结构房子,在许多现代化商店的映衬之下跃入眼帘。故居门口挂有一块用花体英文写的“威廉·莎士比亚故居”的木牌子。这是一座典型的伊丽莎白时代的普通民居。人字形,上下两层,还配有精美别致的小阁楼。整个房子的结构由巨大的橡木组成。外部为整体而有趣的方格,形似苏格兰男人的方格呢裙子。只不过格子里不是红色,而是填的白色墙灰,与深褐色的橡木搭配,显得古色古香,恬静典雅。整个房子由于年代久远,已呈风霜之色。莎士比亚是一位平民作家,他祖先世代务农,到了他父亲这一代,才搬到这个小镇,以生产、经营手套为生。这座房屋其实也可以说就是他们家的手工作坊。浏览了屋内简单破旧的家具与陈设,体会了莎士比亚的父辈们生活的艰辛,对莎士比亚年纪轻轻就单枪匹马闯荡伦敦有了充分的理解。莎士比亚从小就表现出了戏剧方面的天才,经常向来镇上演出的艺人们请教学习,立志投身戏剧界。经过不屈不挠的奋斗,他在戏剧界独领风骚,名闻遐迩。但因出身卑微,而受到当时英国贵族们的鄙视。但是,历史已给予莎士比亚公正的评价。参观完居室,我们又沿着一条陡直狭窄的小木梯下来,出了后门,走入另一番天地,这里是后花园。住宅配置花园,是英伦三岛的文化传统。虽平民如莎氏一家,亦不例外。眼望这阳光下的绿草坪,缠满了不知名小花的栏栅,不禁想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诗句。
  与故居紧邻的是莎士比亚研究中心,这是一幢现代化的豪华建筑。据讲解员介绍,这是1966年莎士比亚诞生400周年时,用从世界各地寄来的捐款修建起来的,是世界上最好的莎士比亚展览馆。主要存藏莎士比亚生前的大量手稿、图片和信件等等。这里的互联网络向全世界的高等学府提供所需资料,每个国家关于莎士比亚的著作译本和研究成果,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我的朋友是牛津学子,又是念的戏剧系,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他请操作电脑的女馆员查寻迄今哈姆莱特的扮演者名单,电脑屏幕上显示的竟有500人之多。
  过了几个街区,便是莎士比亚晚年隐居并辞世的寓所,又名“新居”。这里远比故居讲究得多,是莎士比亚功成引退后亲自营造的,房中客厅、卧室、厨房,无一不是按照莎士比亚生前原样布置。名利双收的莎士比亚就是在这所房子里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房子现已辟为博物馆,专供游人参观。
  游览的中心是班克拉福特大花园,莎士比亚大理石的全身像,坐在由三层石柱组成,顶端有桂冠浮雕环绕的纪念碑中央。人们缓慢而有序地从纪念碑下走过,满怀对这位戏剧皇帝的无限敬仰与怀念。莎士比亚身披中世纪的长袍,左手握纸,右手握笔,目光炯炯有神,前额宽阔明亮,充满了智慧、力量和仁爱。这是一个未曾加冕却一统文坛的君主;一个不屑权杖只相信真理的教皇。在他的四周,环绕着他著作中四个最具代表性人物的雕像,历史剧中的哈尔亲王;悲剧中的麦克白夫人;喜剧中的福斯塔夫;哲理人物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人生的最后一站,也是他的洗礼地,即不远处的圣三一教堂。我们黄昏时来到这里,在幽静的莎士比亚灵寝前凭吊良久,油然而生一种比在西敏司寺石棺前更加强烈复杂的情感。毕竟这里才是莎士比亚真正的埋骨之地。对当时的莎士比亚来说,在经历过龌龊人世后,能够埋骨家乡,就是最大的满足了。莎士比亚1616年逝世,年仅52岁。按说这个年龄正是一个作家创作的黄金时期。他的逝世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就像英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宁可失去一个印度的殖民权,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临别时,我献上一束在镇上买的英国国花——金蔷薇,朋友则献上一大把绮丽的红玫瑰,象征莎翁短暂却无比辉煌的一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