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经济全球化的另一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11
第7版(国际)
专栏:经济札记

  经济全球化的另一面
  黄晴
  经济全球化是本世纪后半期的一种世界性现象,特别是在90年代冷战结束以后,所谓“两个阵营”、“两个市场”的状态被打破,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显然加快。
  在90年代,世界经济中出了三次较大的金融动荡,第一次是1992年国际投机资本冲击英镑、法郎等欧洲货币;第二次是1994年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第三次则是去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
  三次金融动荡的共同背景均是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特别是国际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趋利运动。所谓“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民族国家撤除对资本、物资、人员流动的限制和障碍,而信息化时代和电子化时代的到来,则使金融流动瞬息而达万里,远远快于物资、人员之流的速度。正如水的性质是趋下而动一样,金融资本的性质趋利而动,特别是一些投机资本带有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的性质。在民族国家日益撤除堤防的情况下,这股金融之流的冲击力便更显突出,具有相当可怕的破坏力。应该说,90年代的三次金融动荡使人们意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另一面。
  最近,日本《世界》月刊8月号刊登美国经济学博士科顿的一篇文章,题为《全球化资本主义导致人类日益贫困》,反映了许多人对经济全球化的困惑与反思。
  文章认为,当今经济的特点是生产力过剩,大量失业,贫富差别扩大,而且出现了追求短期利益的巨额投机资本。由于经济全球化,放宽限制和金融集中化融为一体,民众或民族国家政府的经济政治权力日益被剥夺,权力正在向全球性金融这种动荡不安的、具有掠夺性质的体制转移。
  科顿还认为,全球化新资本主义把金钱与财富混同起来,只关注盈利和创造金钱,而世界的真正财富则正在迅速受到破坏,如世界的自然生存资本(环境、资源),人力资本(人的素质),社会资本(家庭、社会体系)和制度资本(制度的公平、有效、廉洁)均受到金融资本扩张的冲击和破坏。可以说,科顿是从根本制度上谈论了经济全球化中的负面危害性。
  此外,日本《文艺春秋》8月号刊登了日本作家石原慎太郎的《新亚洲攘夷论》,此人是《日本可以说“不”》的作者之一,是日本民族主义情绪的代表人物。石原认为,亚洲金融危机是美国的作品,目标是通过危机彻底掠夺东亚高于其他地区的全部经济成果,缓解美国经济目前存在的严重危机,并进而在金融方面统治世界。
  石原素以言论偏激著称,但多少也可以从中看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些受冲击国家的某种社会心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