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最后的奉献——追记艺术收藏家夏同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1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最后的奉献
  ——追记艺术收藏家夏同浩
  马鸿增
  1998年2月4日,离休老干部、艺术收藏家夏同浩在弥留之际,又立下遗嘱:
  遗体不火化,献科研;15万元捐献给江苏省美术馆设立美术创作奖励基金,奖励有成就的青年画家;10幅书画藏品、1对景泰蓝高级工艺品捐赠江苏省美术馆……
  这催人泪下的遗嘱,是夏同浩对社会所做的最后一次奉献。
  50年代初,夏同浩在南京筹建工程兵学校时,开始关注并收集名人书画。他收藏的第一幅画是徐悲鸿的《饮马图》,花去一个月的工资。对祖国文化的挚爱使他越来越入迷,省吃俭用,“抠”下钱来买字画。经过刻苦学习,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军人,居然成为颇有眼力的收藏家。
  就这样,夏同浩经过多年积累,收藏了100多件古今名人字画,经国家文物局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专家集体鉴定,藏品中被定为国家一级品的就有4件,二级品多件。
  从离休那一年起,他就在考虑将藏品捐献给国家的问题。
  1985年9月28日上午,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了隆重的捐赠及授奖仪式。夏同浩朴实地说:“我是出于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来收藏流散的书画的。我的工资是人民给的。战争年代我以生命谋求人民的解放,今天,艺术品也应当交还给人民。”
  在接受了奖状、收藏证书和5万元象征性的奖金之后,夏老当即出人意料地宣布:奖金中的3万元捐献江苏省美术馆,发展收藏事业;剩下的2万元我还将用来继续收购艺术作品,最终还是归于国家。
  1991年7月,他决定第二次捐献。这次的赠品包括50件绘画,10件书法,135件工艺美术品。
  凝聚着毕生心血的艺术珍品全盘捐出,夏老无任何个人要求,唯一的心愿是出版一本彩色画册,让更多的人欣赏。
  1998年1月26日上午,生命垂危的夏同浩托人请来干休所的贺海龙政委、老战友沂冰和美术馆负责人,交代遗嘱。可是他根本说不出话,只好改为笔谈。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笔谈,夏老共立下遗嘱7条:遗体不火化,献科研;积蓄20万元,15万元捐给江苏省美术馆,设立美术创作奖励基金,奖励有成就的青年画家……
  夏同浩走了,但他“最后的奉献”精神永驻人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