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旅游购物 想说爱你不容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16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旅游购物 想说爱你不容易
  本报记者 龚雯
  该出手时难出手
  上周,几位朋友从南海之滨旅游归来,问及此行的收获,答曰:“景色挺美,就是满大街的假珍珠和钥匙圈,没啥可买的!”
  有位新加坡同行去逛长城,本想买几样特色纪念品,结果大失所望,无奈中挑了一座“假长城”,实际就是个涂上金粉的石膏模子,回国时又因不便携带,只好寄放在宾馆。
  生活中,恐怕许多旅游者都有同感:在饱览奇山异水、名胜古迹之余,往往买不到自己称心如意的东西,尤其是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欲购难觅,让人“想说爱你不容易”,“该出手时难出手”。
  据了解,“八五”期间,旅游购物收汇占我国国际旅游创汇收入比重呈下降趋势,平均不到19%,去年也只占20.2%,增幅偏低。据对国内散客的抽样调查,去年其购物收入仅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7%。应该说,这与整个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比,与欧美、香港等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购物所占的高比重相比,差距还很大。
  为啥欲购难觅?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是旅游购物增长乏力,消费者很难“一见钟情”,一方面却是生产经营旅游商品的越来越多,尽管不少企业并不景气。
  旅游是一种异地的精神和物质的享受活动,而购物则是游览过程的延伸和旅游感受的物化,这就要求旅游商品须有地方性、民族性、纪念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等,至少具备一性,兼有多性更佳。
  然而,在我国,游客对购物普遍有抱怨:商品式样陈旧,品种单一,缺乏创新;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缺少地方特色,市场趋于雷同;商品文化含量、艺术品位不高……
  国家旅游局负责商品开发管理的同志认为,旅游者对商品的认同,完全反映在购物花费的多少,而这种花费又取决于商品自身的吸引力。我国旅游商品资源极其丰富,近几年其销售收入绝对值是增长的,但相对于大幅上升的旅游总收入则显得分量不够。
  造成旅游购物尴尬现状的根本原因,一是企业(包括开发、设计、生产)缺乏市场意识,产品结构调整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很多企业还是“作坊式”,规模小,技术力量弱,商品开发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二是地方上存在盲目性,一哄而上,竞相模仿,不讲特色,使旅游商品市场缺少生气,假冒伪劣品也乘机充斥其间;三是流通体制不顺,行业管理混乱,旅游商品的产供销隶属于多个部门,以致各行其是,有关政策亦难以落实。
  旅游购物该“火”起来
  在“行、住、游、食、购、娱”旅游六要素中,“购”是绝大多数旅游者皆有的花费现象,他们希望能在游程中买到有特色、有纪念意义的商品,或实用,或收藏,或馈赠亲友。随着包价旅游线路产品的价格在国际上日趋平衡,交通、住宿、游览、餐饮等费用越来越呈现出刚性,而购物作为弹性消费,在“六要素”中可发展性十分突出,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应当着力发展,这也是旅游业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开发旅游商品,首先在于一个“异”字。日本富士山、法国艾菲尔铁塔、美国迪斯尼乐园等著名景点,其90%以上商品都体现着明显的当地特征,成了“抢手货”。我国的丝绸、陶瓷、刺绣、茶叶、文房四宝等,多年来在海外游客中畅销不衰,就因为打的是地道的“中华牌”。
  由于旅游购物需求不同,决定了旅游商品开发应多层次、多品种,包装亦可随之有精有简。前两年,福建省搞了一套“海上女神”妈祖纪念章,颇受台胞及东南亚游客青睐,但因是金质章,售价逾千元,使大量国内游客望而却步,如果能同时生产一些银质、合金质或高级陶瓷质像章,相信销售量可观。
  现在,各地正更新观念,开始重视发展旅游购物。四川省通过实地比较,选出最有地方代表性的商品,挑出最好的企业,把该省名、特、优、新、奇等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定点生产,形成系列,再协调企业把产品供应到旅游景点和宾馆饭店。北京去年围绕京都风貌举办了“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把创意新颖的优秀设计变成旅游商品。上海推出了详尽的旅游导购册,并采取措施整治了购物中导游吃“回扣”问题。
  旅游购物毕竟是个薄弱环节,在发展中尚需必要的政策扶持,比如,借鉴国外经验,可实行购物退税制,更大程度地吸引海外旅游者。对各地的特色产品,在开发、产销上应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此外,还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使旅游购物“火”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