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澳打响码头改革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14
第7版(国际)
专栏:通讯

  澳打响码头改革战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学江
  8日,澳大利亚政府和澳海运工会正式摊牌,一年多来联邦政府极力推行的码头改革首次经受考验。这次摊牌的导火索是由帕特里克码头装卸公司解雇工人点燃的。7日深夜,帕特里克总公司为降低装卸成本和提高装卸效率,决定停止雇佣所有1400名海运工会的码头装卸工,代之以其他公司的700名非工会装卸工人。这一针对工会的集体解雇行动为澳劳资关系史上所罕见,在全澳引起了强烈震动。8日,在悉尼、墨尔本和布里斯班港,海运工会的工人和公司保安人员各自带着警犬组成纠察线,紧张对峙。
  但公司的改革行动立即得到了联邦政府的赞赏,劳资关系部长里斯当天发表声明说,“政府支持公司所推行的重大改革”,10小时之后,他就向众院递交了一份提案,向进行改革的公司提供2.5亿澳元软贷款,以确保被裁减的工人得到赔偿。总理霍华德在议会发表讲话,高度评价这一行动“是澳劳资关系史上的决定性事件”。
  事出意外的是,在海运工会的请求下,一联邦法院于8日下午发出了一项禁令,禁止该公司在下周三之前解雇工会工人和雇佣非工会工人。但帕特里克公司雇佣的码头工人已在西澳港口开始装卸工作。海运工会的律师表示将以蔑视法庭罪对该公司进行起诉,同时将对劳资关系部长卷入公司的反工会工人的行为提起诉讼。国际运输工人联合会表示支持澳海运工会,并可能在世界发起一场抵制运动。不过澳联邦政府对此早有准备,据说已在伦敦聘请了一个律师团。
  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政府与海运工会的这场冲突由来已久。澳大利亚码头装卸一直由海运工人工会独家垄断,数十年来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冗员太多而服务质量颇差,海内外客户怨声载道,严重影响了澳大利亚进出口业和国际竞争力。前几届工党政府受制于工会,对此无能为力。联盟党政府自1996年上台以来,便将码头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出台了《劳资关系法》,对影响国际贸易的罢工行动和支援性罢工等都作出了严格的限制和加重罚款的规定。这一新的劳资关系法已于去年1月1日生效,这就为码头改革奠定了法律基础。
  为打破海运工会对装卸的垄断局面,去年底帕特里克公司就参与了一项秘密招募转业军人在阿联酋的迪拜港进行装卸培训的行动,不久消息传出,在澳海运工会和国际运输工人联合会的压力下,阿联酋被迫中止了合作。今年1月底,澳农场主协会组成了一家装卸公司,在墨尔本租用了帕特里克公司的码头,对海运工会的垄断再次造成冲击,引发了又一轮罢工与对抗浪潮。此次帕特里克公司和政府都是有备而来,公司在解雇这1400名工人的同时,就宣布公司已准备了1.5亿元的解聘赔偿金,同时出动警卫人员控制了公司所属的17个码头,新聘的非工会工人则绕过工会纠察线,乘船从海路上岸。
  联邦政府在表态支持的同时,公布了《码头改革七大基准目标》的文件。这七大目标主要是在12—18个月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裁减冗员,引进技术等。政府的改革决心赢得了舆论的普遍欢迎,澳各大报纸9日都发表社论,对政府的行动表示支持。《金融评论》报的社论开篇即写道,澳大利亚正在打破垄断,擦去门户上的耻辱。《悉尼先驱晨报》的社论结语是:码头是澳大利亚同世界经济的接轨点,提高它的效率符合每一位澳人的利益。霍华德总理在9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表态说,我们不是在同工会作战,更不是要摧毁工会,我们的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增加我们的出口,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促进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
  (本报堪培拉4月12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