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朴实的理论语言——“邓小平理论风格”系列谈之十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16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朴实的理论语言
  ——“邓小平理论风格”系列谈之十五
  如君
  “他文风朴实,不讲空话,在简明扼要的论述中,总是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江泽民对邓小平的这一评价,揭示了邓小平理论在文风上,在语言表现上的一个鲜明特点。
  邓小平说过:“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这既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认识,也是他在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时的一种追求。
  追求朴实,就是力求理论表述的简洁性。简洁,本来就是科学的要求。牛顿定律,爱因斯坦的质能互变公式,反映的是复杂自然现象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但表达的理论形式却是那么简明扼要。人们也只有在真正掌握事物的本质时,才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来。那种啰啰嗦嗦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一定离科学还有很大距离。邓小平仅用“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几个字,就让人们一目了然地明白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原理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全部用语只36个字。可见,其文字多么简洁,语言多么精炼。
  追求朴实,不但求“简”,而且求“明”,也就是力求理论表述的鲜明性。邓小平平时言语不多,但思维敏捷,思考深入,一开口就能一语中的,一针见血。话锋所到之处,体现的正是他那种政治思想性强的特点。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等等,使科学的思想通过这种简洁而又鲜明的朴实语言沁入人们的心脾,产生强烈的震撼力。毛泽东曾说过:“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邓小平理论的语言,体现了这种战斗风格。
  追求朴实,表述简洁,并非搞简单化,而是要在简洁的表述中体现思想的深刻性。德国原驻华大使埃尔维因·魏克德在回忆同邓小平谈话的情景时说:“他久久地认真听完别人的讲话,然后思路清晰地进行思考,对问题做出中肯的言简意赅的回答。”“简”中显“赅”,就是一种思想的深刻性。当然,深刻性的关键在“深”,即能鞭辟入里,抓住事物的本质或要害。比如,多少人讲毛泽东思想,都没有能像邓小平那样揭示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这一论断简洁、鲜明,又极其深刻,为我们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并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这种深刻性,来自邓小平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来自邓小平的敏锐、勤学、多思和杰出的概括分析能力。比如邓小平能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样准确、简明而又深刻的论断,而且是在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吃饭交谈时说出来的,决非易事。这是平日勤于学习思考、工于钻研问题的结果。可见,邓小平理论运用的朴实的语言,不仅表现在语句的质朴无华上,而且表现在语意之“实”上。这个“实”,不仅有实在之义,更有“实质”之意,即质朴无华而又实在,抓住实质,透彻深刻。
  邓小平理论这种朴实的理论语言,体现了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息息相关的高尚情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理论为人民服务,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应该在形式上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毛泽东在领导延安整风时,提出要整顿文风,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反对党八股》中引用了季米特洛夫的一段话——“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末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经历过延安整风的邓小平不仅深知这些道理,而且身体力行,用老百姓懂得的语言来讲老百姓关心的道理。仅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