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净化环境与净化心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16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南京大学的55名大学生承包了该校浦口校区8幢学生宿舍的走道、厕所的清洁工作,名曰:“学生保洁员”。一年下来,学生自己感觉,获得了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
  净化环境与净化心灵
  方延明
  (一)
  进入90年代以来,独生子女成了大学生的主体。为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许多父母指望他们的就是死读书,拿高分,以致洗衣服等应该自理之事在整个中学期间全由家庭包下来,即使一些农村的小孩子,因为远离劳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也不在少数。
  早在五六十年代,包括70年代和80年代初,大学生宿舍的卫生一直是由学生自己安排值日打扫,也没有谁去给他们报酬。自己住的地方自己打扫,似乎是天经地义。
  可是到80年代后期,渐渐的,值日生不再有了,值日劳动远离了年轻一代大学生。为了保持校区卫生,学校只好雇用临时工来打扫学生宿舍的走廊和厕所。
  现在,全国1000多所大学,雇用临时工打扫学生宿舍,几乎无一例外。据南京大学负责后勤管理的一位同志介绍,单是每年付给打扫学生宿舍的临时工的钱,就近10万元。
  南京大学十分重视勤工助学工作,在图书馆、校机关等设置了大约300个勤工助学岗位,这些岗位既能挣钱,也不失其身份,被大学生称为“白领岗”,大受青睐。1996年10月,学校尝试着将现在由临时工打扫的学生宿舍楼的卫生工作,由学生自己承担,设立勤工助学岗。由于这个工作又脏又累,同学们称之为“蓝领岗”。
  校区制定的“保洁员岗位职责”要求:每个岗位负责每一个单元的两个楼层的公共清洁卫生,工作时间是每天早晨6:30—7:30,具体工作为“打扫走廊、洗手间及厕所的卫生”,要求“公共地面干净,无积水、积灰、果皮纸屑等;洗脸池干净,无堵塞,无长流水;厕所干净,无臭无尿碱;公共区无蛛网、吊灰,无张贴;墙壁、厕所门板干净,无污迹,纱窗、玻璃干净等”。学生保洁员的工作由宿舍管理员每天检查并根据清洁程度打分。每位同学月报酬为120元,30元浮动,作为奖励基金,工作优秀者期末可以拿到综合奖。
  1996年10月,6位同学首批上岗,除个别干了一个月中途退出外,绝大多数坚持了下来。与开始无人报名相比,1997年2月,当浦口校区及时总结首批6个岗位的经验,决定在全校区8幢学生宿舍楼全面推开时,始料未及的有121位同学报名,竞争55个岗位。
  (二)
  97级的李秀玲同学来自农村,读初二时,母亲生病动了两次手术,家庭的负担落在父亲一人身上,生活非常困难。她高中三年,得到社会各方的捐助近5000元。1997年,她以612分的好成绩被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录取,但几千元的学费使父母一筹莫展。正在这时,又是当地一家信用社及时地支持她家2400元,才使她得以上大学。离家时,她望着满眼泪花的母亲,揣着2400元钱,心想,“我一定好好读书,绝不能给所有关心我的人丢脸。”到校后,她看到有招收保洁员的启事,毅然报了名。她想,这下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了。
  出乎预料的是,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时,妈妈以她身体不好,耽误学习为由坚决反对,说是钱的问题再想办法。她的阿姨、中学的班主任也都打电话来表示反对。但小李还是坚持下来了。经过实践,她不但把清洁员的工作做得很好,而且也提高了生活能力,通过打扫卫生,还交了好多新朋友,心情很舒畅。最终,妈妈也理解她了。在学期结束时,她以《意外的收获与惊喜》为题,整整写了近3000字的小结来诉说自己获取这份工作后的收获。这个学期,小李又上岗了,干得特别欢……
  来自广西柳州的小伙子蒙克来家庭条件不错,爸爸在邮电局,妈妈在工贸商场,姐姐在银行工作。每学期家中都给他几千元由他自己支配,可他每月都把伙食费控制在300元以内,不乱花钱。他当保洁员是缘于一封信。同宿舍的同学纪鹏飞来自黑龙江鸡西市,高中一位同班落榜同学家庭非常困难,爸爸、哥哥的单位效益不好发不出工资,妈妈又生病。那位同学在给纪鹏飞的信中诉说了家中的困难以及自己很想上学的愿望。这封信被蒙克来看到了,他为此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申请了一个岗位,要把每月挣到的钱都给那位农村的同龄人寄去。2月16日是蒙克来上岗第一天,他干得很投入,手都磨出两个水泡。他说,他一定要坚持下去!
  吴守兵同学当“保洁员”则是为了充实精神食粮。第一个月,他用拿到的钱买了《秋雨散文》、《湮没的辉煌》、《阳光与荒原的诱惑》、《泰戈尔文集》。第二个月,他又买了全套《原版经典电影有声系列丛书》,物质变精神,精神更充实。
  (三)
  开始上岗时,不少同学怕见人,有的早晨老早就起来,趁还没有人赶紧干完。有时挑着箩筐倒垃圾,一二百米的路,就感到要走多远似的,生怕路上碰到熟人。男同学更怕见到同班的女同学。现在,大家都习惯了,平平常常一颗心。
  去年底,55位保洁员每人都写了小结,学校还专门召开表彰会,对评上优秀保洁员的给予奖励。
  来自江西吉安的罗珊珍说:“当我得到自己第一个月的工钱时,我有一种成就感。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以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我想,不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我都不会忘记我干过的第一个工作。”
  来自盐城的李建林,父亲残疾,母亲一人种着七八亩田,供在北京财贸学院读书的姐姐和他上大学,家中非常困难。他在给爸爸妈妈写信讲自己当了保洁员时,泪水模糊了眼睛,“我是把它(当保洁员)当作成人的一个标志!”
  来自浙江的张琴华写道:“我来自浙江农村,从小父母不曾给我饼干、巧克力和牛奶,也没有给我小人书、玩具和钢琴,但他们用实际行动教给我勤劳和朴素,我坚信这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在大汗淋漓中,我感受着内心的痛快和舒畅,正是在这个时候,我感到自己和远方家中日夜辛劳的父母靠得很近。我也为自己能让楼层内同学每天起床后就置身于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南京大学浦口校区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推行学生保洁员制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勤工助学的意义,不仅净化了环境,也净化了心灵,推动了整个校区的校园文明建设,南京大学浦口校区现在是南京市“三星级”文明卫生单位。
  该校将在认真总结浦口校区经验的基础上,把这一做法尽快在全校推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