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市场不相信眼泪——哈铁局部分下岗职工再就业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17
第2版(经济)
专栏:

  市场不相信眼泪
  ——哈铁局部分下岗职工再就业记事
  李平
  再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议论的热点之一,然而,什么叫有工作,怎样才算再就业?笔者采访了哈尔滨铁路局部分“先行一步”的职工、干部。
  下岗女工包立芝靠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一个好光景。谈起一年多的收获,换个活法的包大姐“一脸灿烂”。
  “去年底,我和老伴一算账,净收入5万多元,相当于我俩岗上工资的三四倍。”
  一年多前,46岁的她举债1万元来到呼兰县腰堡乡蒙古图村安家落户。抓猪买羊、盖圈修屋,像燕子垒窝一切从头开始。寒冬腊月,两头母猪要下猪仔,这个连看都没看过牲畜产仔的城里人,硬是在又潮又湿的猪圈里“滚”了两个月。25头猪娃保住了,可她却瘦了一大圈。
  吃苦,她不怕。可她受不了城里人的“闲言碎语”:“这么利索个人,又当过段劳模,怎么老了、老了,干到农村来了。”
  可她说:“那都是多年形成的职业高低贵贱的观念在作怪。有的人宁可饿着肚子,也要守着‘面子’,端着‘架子’。许多该有人上的‘岗’没人上;能挣到的钱没人愿挣,心甘情愿地在企业里苦熬干靠,到头来,既耽误了自己,又拖垮了企业。”
  与包立芝相比,26岁的东海龙有点“曲折”过程。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他几经沉浮,几度搏击,终于跳出了“龙门”。
  谈起这一年的经历,憨厚的他一再提醒下岗职工:切记“找准位置”。
  “开始,我和爱人做服装生意,由于不懂‘行情’。进货又慢,两个月就赔了两千元。第三个月,我东挪西借下狠心买了辆‘达契亚’出租车,满以为自己在部队是‘安全模范’司机,干这行没问题,谁知我这个‘方向盘’却把不准人的心理,同样开车,人家赚钱,可我干两个月,又赔进去5000多元。”
  两次亏本生意,使小东长了见识:市场不相信眼泪,竞争不能光凭勇气和热情,重要的是头脑和实力。他开始思考究竟干什么更适合自己?
  大专毕业的妻子了解丈夫。她认为小东从小当兵,在部队入党,转业直接分到铁路,经历很“单一”。还不适合干灵活多变的工作。在清醒认识自己的同时,小两口仔细分析市场,最后把眼光“定格”在哈尔滨人喜欢的“肥牛火锅”上。
  找准位置的东海龙开始向养牛业冲刺。他每天早上两三点钟起来做事,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由于饲养科学,他家的牛“催肥”快,肉质好,销售很有市场。如今,他在距哈市25公里的万宝镇陈家屯,建立起自己的养牛基地,并在道外桦树街买了摊床,实现了饲养、屠宰、售肉“一条龙”。固定资产近20万元,年收入达6万元。还被评为遵纪守法的“模范个体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