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未了农牧情——记北海道町村末吉一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13
第6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未了农牧情
  ——记北海道町村末吉一家
  人民日报代表团
  7月24日,我们在日本北海道访问第四天。
  刚用完早餐,北海道新闻的岛田先生已等在宾馆大堂。他说,北海道的农牧渔业在日本居重要地位,今天上午的日程是访问町村农场。农场主叫町村末吉,农场名就是他的姓。在北海道,他的农场是经营得好的。
  町村农场位于北海道江别市,乘车出札幌不到1小时便到。眼前的农场:场房、水塔、饲养棚……在林木和草坪的衬托下,入诗入画。一位老人从住宅迎出来,岛田介绍,这就是末吉先生。我们没法一下子把他和整个农场联系起来,直到他带我们参观机械挤奶房、奶灌装车间、奶牛饲养棚、小牛分养棚、饲料储存发酵棚和农场办公室,到他家里做客,一边品尝酸奶、冰激凌,一边回答我们的提问,介绍农场的经营和发展,我们才深深感到町村家的能耐。
  末吉说,农场饲养有380头牛,其中180头奶牛,每天产奶5000多公斤;养有25头母牛,其他是牛犊。平均起来,一头奶牛一天产奶30公斤,一年可达9800公斤。北海道一头奶牛一年平均产奶8200公斤,相比之下农场要高一些。
  末吉说,农场占地154公顷,有上百公顷牧草场、30公顷玉米地、20多公顷小麦。采取轮种的办法,一部分牧场6年种草两年种麦,一部分5年种草一年种玉米一年种麦。农场用的饲料主要是牧场产的,也从美国进口一些饲料。喂养的饲料是经过发酵的,发酵饲料60%是牧草,40%是玉米。一头奶牛一天要30公斤左右饲料。
  末吉说,农场有不同容量的瓶装、纸包装鲜奶送往家庭,同时还加工奶酪、酸奶、冰激凌、低脂肪牛奶等供应市场。挤奶机械化,鲜奶通过地下管道进入灌装车间、加工车间,和外界隔绝,保证奶制品的质量。去年奶制品销售收入3.2亿日元。
  末吉说的这些情况使我们对这家农场的规模有了初步了解。我们在参观时更注意到农场的人少。在灌装车间,一位头戴白帽、身着白褂的女工,通过生产线灌奶装箱,动作熟练。其实这个车间就只有两名女工;在奶牛饲养棚,一农工驾着推土机在清理粪便;而在另一侧,一农工正用自来水喷头冲洗奶牛。办公室里也只有一人,农场的资料数字都在这里。据介绍,偌大的一个农场只有18名职工,加上末吉父子,4名临时工,也不过24人。末吉说,人少,但机械化程度高:牧场耕作机械化,奶制品加工机械化,销售运输成网络。职责明确,管理科学。如办公室整理的各种数据中,牛的档案就很细致,农场养的牛都在册。
  我们翻开奶牛档案册,每头牛都有父牛编号、分娩年月日、年龄、产次、乳量、乳脂率、蛋白质率、305日产乳量和管理状况等,通过成绩核定,将乳质好、产量高的奶牛留下,不良的淘汰。
  末吉很爱牛。他介绍说,从1956年以来全国9次奶牛比赛,他有6次获奖,其中两次第一,一次第二。他把6头获奖牛的肖像悬挂在挤奶室上方的走廊上。他特爱那头产仔18次的母牛,为它树碑立传,其塑像就立在他住宅门前的草坪上。
  末吉一家很爱养牛事业。他1924年生,北海道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威斯康星牧场学习了3年,1956年1月回日本开始经营牧场。他的父辈町村敬贵1917年在没有电灯的条件下创办农场,之前在美国学习了10年乳制品。去年农场创办80周年。末吉说,先前办农场,主要产业是高价卖公牛母牛。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可以从世界各地进口良种牛精液,日本10年前开始公布种牛资料,各牧场可以看数据,选父本。末吉决定调整主产业,走牧场、饲养、加工、销售之路,1992年他卖掉地处住宅区、面积35公顷的老农场,增加投资建起了今天的町村农场。他说,新农场是二儿子设计的,老二东京大学毕业,今年33岁,不幸事故去世。现在三儿子又辞了城里公司的职,回来经营农场。
  末吉说他到过世界好多地方,12年前到过北京,看了北京郊区两个农场和两个牛奶加工厂,当他听到一头奶牛一年产奶只4000公斤时,觉得低了,应该引进良种。他游览过长城、天安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家里,他拿出签名册,其中有中国领导人参观他的农场时的签字。我们看到,廖承志、粟裕1979年5月23日的签字:中日友好之船;万里1992年5月28日的签字:中日友好;李铁映1998年2月10日的签字:农为民之本。末吉说,他准备今年9月再到中国,走走“丝绸之路”,看看中国西北农村的气象,他愿意为中日友好出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