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托起明天的希望——记宋晓波和她的篮球俱乐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17
第8版(体育)
专栏:

  托起明天的希望
  ——记宋晓波和她的篮球俱乐部
  本报记者 薛原
  北京月坛体育馆三层,宋晓波篮球俱乐部的孩子们正在这里训练。球场边,两个西城区少体校的小女孩刚刚训练完,看着场上这些高矮胖瘦各异的同龄孩子们起劲地跑来跑去,她俩撇了撇嘴:“就这水平,比我们差远了。”不过,她俩也承认:“他们练得比我们卖力,看得出来,他们是真喜欢打篮球。”
  因为是“真喜欢打篮球”,在宋晓波篮球俱乐部里,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许多与篮球有关、与孩子有关的故事……
  来自北京郊区通州的韩静,因为附近没有参加篮球训练的条件,从报上得知宋晓波开办篮球俱乐部的消息,兴冲冲地报了名。她每次花费在路上的时间要比在俱乐部练球的时间多出几倍,而她的妈妈也次次不落地陪着孩子,风雨无阻。一个叫魏真的女孩,刚开始练球时因为妈妈不同意她打篮球,就自己省下零用钱报名参加,她对篮球的热爱最终打动了妈妈。妈妈给她买了一双好球鞋,送她来俱乐部练球。这里还有一份学员们自己办的篮球俱乐部报,主编——一个叫傅雷的孩子在编者按中说:“我们不但在这里学到精湛高超的篮球技术,更主要的是学到做人的道理。”俱乐部的教练们也都是带着对篮球的真心热爱在这里当“孩子王”。比如在月坛体育馆辅导孩子们的叶教练,每次从她所在的劲松中学赶来要骑一个钟头的自行车……
  植根于民间的宋晓波篮球俱乐部到今年6月将迎来她的两周岁生日。两年来,从这里已走出2000多名孩子,他们有的选择长期班坚持训练,有的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短期培训;有的因为篮球特长考上了大学,有的则将篮球当做了终生爱好。回想起这两年经历的风雨,俱乐部董事长——前女篮国手宋晓波总是显得信心十足。
  宋晓波10多年前从国家队退役后去了澳大利亚,被那里开展篮球运动的火热景象深深打动。澳大利亚的青少年只要喜爱篮球,都能享受到良好的训练条件,这要得益于当地一大批俱乐部的存在,可以将孩子们由自发的爱好组织起来,形成气候。而中国女篮在1996年出访澳大利亚时惨败于对手那一幕,又让宋晓波对国内篮球的现状着急。她想为自己钟爱的中国篮球再做点什么,至于是建立一支职业篮球队还是建立青少年俱乐部,她选择了后者。说到原因,宋晓波作了个比喻。建立青少年俱乐部是“输血”,而建立职业队则是“抽血”。对于中国篮球青黄不接的现状来说,输血是基础,然后才能谈到抽血。否则,搞职业队连人都找不到,谈何发展。大家都在说后备力量乏人的困窘,却没有几个人踏踏实实地去做青少年的普及工作。
  宋晓波篮球俱乐部开局之好出乎她本人的意料。原本打算招300人就足够了,没想到来报名的孩子有600多人。对此宋晓波也颇为纳闷。有人说这是她的“名人效应”,她则解释到,其实这正说明青少年的普及工作没有人去做。俱乐部“起跑”顺利,很快就进入了良性循环阶段,现在每期来报名的孩子源源不断,因为家长们觉得,这里除了教孩子打篮球,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许多优良品行。这一点,也正是宋晓波本人所不断强调的。
  与传统的业余训练体制依靠国家拨款不同,宋晓波没有要国家一分钱,“白手起家”建起了俱乐部。在她看来,俱乐部也是一个企业,有投资、有收益,要善于经营才能欣欣向荣。回首两年的历程,她已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但她还有更长远的规划:将来,俱乐部要建成“一条龙”的训练选拔体系,直到这里成长起未来的篮球明星,而俱乐部也要经营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体育俱乐部。(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