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海诗海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17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海诗海韵
  宋石
  独弦琴的乐音,回响在剧场空间里,竟然是如此安静,又这样悄悄地流进观众的心里,烘托出动人的歌声:海宽宽,浪飞飞,云叫水鸟头不回……
  一个嘹亮的呼号骤然而起,黑漆漆的大幕渐渐拉开,醒目的海蓝色如同一缕云天呈现出来。乐音更加催人,海蓝色又逐渐扩大,最后勾画出一条大船,高悬在半空,带出一片辽远,带出一片神奇。那大船上,人们奋力划桨,好似横空出世又要破天而去。
  就这样,在首都舞台上,广西北海市歌舞团演出的大型舞蹈诗《咕哩美》,用大海的涛声,大海的蔚蓝色,用悠悠的独弦琴,勾起了人们对于大海的无限遐想;又用大海中人的孤独与抗争,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兴趣。
  《咕哩美》以富有诗意的结构和歌舞合一的艺术表现形式,赞美着海文化的独特韵味,在每一个曾经熟悉大海的人心里勾起一份回忆,又为没见过大海的人传播出一份联想。演出分为灯、网、帆三幕,这正是选择了海文化的生活基础,选择了生活中的典型性性格。第一幕的核心,是《渔灯谣》里的渔灯。渔娘们手举渔灯,照亮出海人的路程,也点燃着海边女人的生命之灯;《闯海》的舞蹈编排,颇有气势。对于海中大浪拍击下的男人,编导用了充沛的艺术激情去赞美,一方面描写他们与海的搏斗,赞美他们在大风大浪里的万丈豪情,另一方面浓墨重彩地抒写他们用生命保护渔灯的行为,以及渔灯在男人心中的力量。这样的艺术处理,使得《咕哩美》的“闯海”超越了对于海上生活的一般性的再现,而是开掘了海文化中最具有诗意的层面。
  到过海边的人都知道,海水是咸的,甚至潮润的海风都带着一股淡淡的咸味。于是,不知从何时起,广西北海人就特别爱唱《咸水歌》。《咕哩美》的艺术创作者们,从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出发,深入发掘这民歌中的艺术因素,在整场演出中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音乐好听,舞台画面好看,表演清新,是《咕哩美》的重要艺术特色,也是《咕哩美》留给许多观众的最深印象。在第二幕里,形象上很有亮色的是椰林中的织网姑娘(《网娘》),而且这一形象贯穿性地闪现在整个表演中,它在蹋腰、撅臀、探身、挺胸的舞蹈动作里,构成了女子舞蹈的独特形象。编导还把人们在海滩边的半深海水中行走的独特感觉,也浓缩进舞蹈的动作形态,并有意地让这一动作复现在整场演出中。这使得《咕哩美》的女子舞蹈创作有了一条类似于音乐主旋律似的东西。当然,这一动作现在还没有充分展开,如能更深地发展,更有新意地创造出来,那么全篇的女子舞蹈则会更加醒目。第三幕里,我们看到了海浪、海鸥、大船、三角帆、七彩帆、大红帆、千帆的种种形象,看到了群舞、独舞和双人舞等舞蹈形式,这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虽然有繁多而过于“满”的不足,但是它的色彩是鲜明而浓烈的。第三幕里的那一只空中之船,与序幕里的造型设计相互呼应,却更深一步地塑造了北海渔娘带领孩子们用力升起大红帆的形象,衬托着《咕哩美》主题音乐旋律的童声合唱,令人非常感动,整个画面有出人意料之感。想一想,此时此刻的红帆,寓意是非常深刻的,它符合北海人古今变化的巨大反差,更符合今天的时代精神,所以全在情理之中。此一处理,既是充满时代力度的,又是充满了感情力度的,因此很难得。这一诗情画意的形象,显现出典型的舞蹈诗式的构思方式。当然,如果比较的话,我们也该承认此幕比起第一二幕来说,在艺术整体上还稍嫌稚嫩。如能在具体形象处理上找到更多层面的内涵,创造更有艺术个性的舞蹈形象,则会留给观众更大的审美满足。(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