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举起中国一面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17
第11版(大地周刊·文学观察)
专栏:

  二十年前,当中国刚刚从“文革”的泥淖中走出,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昭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春的信息;十二年前,世纪伟人邓小平对中国科技“863计划”亲自批示,他高瞻远瞩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今天,九届全国人大会上把科技兴国作为建设发展的治国方略。发展科技,是中华民族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山西教育出版社适时地推出《中国863》一书,将我国方兴未艾的科技革命浪潮进行了全景式的透视和描绘。我们特编发了评论家和图书责编的文章,以飨读者。——编者
  举起中国一面旗
  韩瑞亭
  《中国863》(李鸣生著,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见《北京文学》1998年4期)是一部适时的、令人感奋的新作。它向读者展示了融会着当代中国卓越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的胆略与智慧的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的诞生与实施进程,描述了几代科技工作者义无反顾地投入一场向世界高技术领域的集群式冲击。这是一次真正的世纪之搏,不仅由于要改变百余年中国的科技和经济落后的面貌,而且要在愈益激烈的国际科学技术竞争中为我们国家争得下个世纪进入强国之列的入场证。
  “863计划”牵动着我国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作品中写到的十几个人物,仅仅是其中一个部分或一个方面的代表。然而,透过作品对于这些人物的生活经历与人生追求的叙写,却足以展示出广大科技工作者忧国忧民、自强自立的可贵素质与情怀,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科技知识分子为国家立业、为民族争光的强国之志。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这四位老一代科学家,怀着强国梦想奋斗了一生,他们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人才的培养,尤其为“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作出过出色贡献。他们在垂暮之年仍念念不忘国之大事,敏锐地感应着国际高技术发展的紧迫形势,在那封直接导致“863计划”出台的联名建议信中,就跃动着这四位老人科技兴国的赤诚之心。水稻专家袁隆平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在杂交水稻领域探索了四十年。他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工程在全国推广,曾使稻谷产量大面积提高。但袁隆平并没有为成绩和荣誉所陶醉,却时时保持着对粮食问题这个关乎国计民生大事的忧患意识,他以切实的科研行动回答着外国人提出的“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挑战性提问。年轻的通信专家邬江兴目睹八国九制的外国通信设备占领国内市场的形势,为危机感和使命感所驱动,毅然投入国产通信设备的研究开发,仅用五年时间便研制成功在性能和质量上超过国外先进机型的04程控交换机,被誉为一步跨越了十五年。邬江兴不但以他的04程控交换机在国内市场同外国产品展开较量,而且还敢于“虎口夺食”,打出“中华”牌走向国外市场。这群胸怀强国之志的新老科技工作者,正是在“863计划”这面旗帜的召唤下,以坚韧不拔的努力来恢复自己民族昔日的光荣。
  在整个“863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科技工作者们既显现出高扬的爱国热忱,更倾注了令人敬佩的献身精神。作品中写到的蒋新松和李耀通就是其中的两位代表。蒋新松这个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曾经遭受过不公正对待,他在逆境中并未消沉,甚至在动乱岁月里还为鞍钢的技术改造贡献出多项成果。他的历史错案被平反以后,全身心投入我国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呕心沥血地攻克多类水下机器人的科技难关,使我国在这一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退居二线后,他一如既往地为推进高科技事业奔忙劳碌,甚至还为解决大中型企业的出路问题献计献策,终于在超负荷的劳作中病逝。李耀通这位视“机遇比身体更重要”的中年科学家,则为搞智能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放弃个人爱好,淡忘生活享受,虽疾病缠身仍不改初衷,以至英年早逝。蒋新松、李耀通这些以“科学就是献身”为座右铭的科技英杰,并非不懂得生命之珍贵,但在他们人生的天平上,科学事业和国家利益占有更大的重量。富有献身精神的何止是蒋新松、李耀通这两位已逝者,所有健在的科技工作者同样是这种精神的拥有者。正是凭借这种精神,“863计划”实施十一年来,他们用最少的经费取得最多的科研成果,在不少领域创造了世界一流的高技术成就,为我国在下个世纪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发展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出发阵地。
  令人欣幸的是,从作品中人们还看到一些具有更新观念和开拓意识的青年一代科学家。生物技术专家陈章良和自动化技术专家吴澄,不仅在各自的高技术领域内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而且敢于冲破陈规旧范,将高等学府的科研与市场联姻,与国内外企业实行合作,使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他们的新颖思路和大胆举措,为学校和企业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同时也改变着高等学府的教育与科研的原有结构。这一代科技英才,让人们看到了我国高科技事业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中国863》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它只是勾勒出这个宏大工程的一个轮廓,绘写了十几位科学家的群像,读者却可以从中领略这一宏大工程诞生与发展的时代环境、历史意蕴乃至对于国家命脉、民族未来的真实价值。叙写与评说相结合的行文风格,使作品平添了一种理性的激情,让人们在不经意间受到感染和冲击。或许在某些章节里对于事物的艰难曲折与复杂的生活矛盾的展示,对于人物的命运与感情历程的抒写,尚有更加充实、更为舒展的余地。但是作为第一部描述我国当代高技术领域发展历程的纪实作品,它给读者带来的是更多的惊喜和震动。(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