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龙泉驿:都市人圆梦“桃花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18
第7版(文化)
专栏:文化现场目击

  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住久了,会忽发奇想,假如有个地方,靠山未进山,近城不进城,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
  龙泉驿:都市人圆梦“桃花节”
  本报记者 祝华新
  这是古代乱世中的白日梦:在山间清流中荡一叶扁舟独行,穿过一个幽暗的洞口,眼前豁然开朗:桃花林夹岸,芳华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不知有汉,遑论魏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1000多年来栖息过无数拒绝俗世恶浊的高贵灵魂,抚慰过多少辗转于沟壑之中的平民百姓的身心创伤。
  现代都市人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住久了,在某个春意盎然的早晨也会忽发奇想:假如有这么一个地方,靠山未进山,近城不进城,“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有桃树、枇杷树、梨树、桔树、李树、葡萄架、茉莉花,以及黄荆、马桑树、巴毛等野生绿色藤蔓植物,还有喜鹊、画眉、野鸡、野兔、布谷鸟出没其间。在粉红色的桃花丛中,一张张桌椅早已摆好,亲朋好友可以在这里喝茶聊天、玩牌嬉戏,生意伙伴把酒言欢,顺便品尝一下农家的腊肉和新鲜蔬菜。当天可以回城,如果流连忘返也可以夜宿农家,或就近找一家星级宾馆住下。等到第二天醒来,都市生活的喧嚣和疲惫已被淘洗得一干二净。
  成都人好福气,从市中心往东19公里就有这么一个理想的去处———龙泉驿区。这里有17万亩果园,1500万株果树,1300多个品种,年产2亿公斤水果,简直是一个“水果王国”!“王冠”理所当然由水蜜桃夺得,因为它早在50年代就作为特供品摆上了国宴,如今龙泉驿又是全国三大水蜜桃基地之一。从1987年起,成都市与龙泉驿区联合举办“桃花节”,每年几十万游客,到今年已是第十二届。
  “桃源中人”的进退观
  当年第一个引进水蜜桃的大学生,竟从成都回到乡下定居;如今隐居山中的果农又不堪寂寞,为推销果苗四处奔走
  龙泉驿种桃有2000年历史。这里温暖湿润,日照充足,汉唐时就已田园阡陌。明末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虽有清初湖广移民的大规模涌入,但种植业的颓势似乎一直未能扭转。
  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龙泉驿出了个奇人,成为引进水蜜桃第一人。他叫晋希天,本是一名大学生。在成都念书时,一次社会考察的机会,他被康定、峨眉一带的农家果园风光深深吸引,转而倾心园艺学,先在校内、后在家乡试种水蜜桃。1941年,他正式辞去华西大学外文系讲师职务,安居乡下做一个果园主。这一年他38岁。直到74岁时辞世,他再也没有回到城市居住。
  在世人眼里,一介书生的晋希天,在果子成熟后领着几个挑夫去成都沿街叫卖水蜜桃,这情景多少有点怪异。由此,我们也许能对传统书生的处世之道有深一层的理解。即使是环境所迫而局促一隅、与世无争,他们作为诗经和楚辞濡养的性情中人也不会变得心如枯井、碌碌无为。一旦因缘际会,让他们迷上某件难登大雅之堂的琐事,他们也一定会钻进去,发展出一门大学问来。晋希天在乡下著书立说,留下《龙泉山果树栽培》书稿,可惜毁于“文革”。
  如果说晋希天更接近于传统的士大夫,把种桃作为修身养性之道,那么周永年就是一个不知疲倦的现代科技传播者。当初桃树虫害特别严重,“十桃九烂”,政府只好号召居民吃“爱国桃”。每年经济损失几十万元,伤心之极的果农一下子砍掉了30万株桃树,发誓永不再栽。周永年不负众望,带领同事研制出虫害防治办法。如今的水蜜桃果大色鲜,肉厚味醇,猛增至700万株。
  这位从重庆城落户龙泉驿38年的高级农艺师,没有一点功成身退的念头,因为“还有一些科研项目尚未完成,放心不下”。
  今年38岁的邹大明,是全区第一个卖果苗的人。他自任总经理的成都市名优果品开发公司,拥有几百亩枇杷基地,近几年虽是销售低谷,但年利润也有50万元。中学刚毕业时,他与女友相中了美满村的一个山坳,如今夫妻俩在这里依托山势盖起了气派的楼房,周围满目葱茏、不见人家,俨然世外桃源。经常有外地的县长、书记亲自驱车来到山中,请他去传授技术,这些年他走过了一二百个县市。不过他也有抱怨,慕名前来访问这位“成都市十佳农民”的人太多,每年接待费就有20万元,对一个家庭来说无论如何是太多了。
  守望葱茏待客来
  “观光农业”成了招商引资的法宝,旅游、休闲、度假基地能否延伸出一条机械、电子工业走廊?
  龙泉驿区的领导守着这一方宝地,深知这漫山遍野的花果中别有洞天。这里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区长唐荣新感叹:龙泉驿要加快发展,只能靠招商引资,不然财政收入只够吃饭。如何吸引资本呢?他们响亮地提出了“观光农业”的概念。书房村的农家乐、龙泉乡的万亩观光果园、山泉乡的桃花故里寻踪游……全区成片景点有300多处,龙泉驿人发誓要建设一个成都市东部最大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政府精心地呵护着这片绿色的原野,为“观光农业”的产业化煞费苦心。这里成了国家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型三高农业示范片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区。虽然“观光农业”面积已占龙泉驿区总面积的40%,他们仍不满足。为把整个龙泉驿区都变成一座山水公园,区委、区政府推出两项重要举措:一是鼓励农户在房前屋后的七八分“林盘地”种上果树,二是把10多万亩荒山荒坡和残次林逐步推向市场。每年推出50块荒地,在当地电视台播出广告,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居民承包租赁、入股联营,政府免收税金。每逢节假日,单位职工和居民带着工具去承包地里“躬耕”,种点豌豆、蚕豆或者果树,也是龙泉驿一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不正是陶渊明所推崇的纵情山水、怡然自得?据报道,美国的旧金山市内有60多个公园交民间管理,市民只要掏上50美元,就可以租一块地种蔬菜和鲜花。谁说仍在现代化的山路上艰难地爬坡的中国人,就不懂得现代养身之道呢?
  今年桃花节期间,一个题为“加快实施成都向东发展战略研讨会”同时在龙泉驿举行。龙泉驿把守着成都出川、出海门户。他们投入8亿元支持基础设施,一改“弯弯街,石板路,吊脚楼,煤油灯,鸡公车”的旧貌,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水、电、路、气和通讯系统。通过每年一度的桃花节,华东的龙丰食品集团来了,北京某部委的“世界农园”来了,11年来先后引进830个项目,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16个。区委书记弓继权的心中装着一幅龙泉驿的美好远景:到2007年,新龙泉驿就可以崭露头角了———它将是大都市的生态屏障,农田也是城市绿地的一部分;它还将是成都的机械、电子工业走廊,最大的卫星城。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是对消逝中的小生产生活方式一曲感伤的挽歌,而历史本是无可挽回的。守着近在咫尺的成都闹市区,龙泉驿人一边发奋劳作,一边平静地呷一口本地产的茉莉花茶,快节奏、高效率和田园意趣完满地结合到一起。在此,记者不禁想起另一位龙泉驿的奇人———本世纪初与陈毅、李维汉等人一道赴法国巴黎勤工俭学的刘子华。他居然发现各星球和各卦爻密切吻合,并利用八卦理论推导出太阳系可能存在第10颗大行星。直到1981年美国天文学家声称在太阳系中发现一颗未知行星后,他那天才的猜想才像出土文物一样重放异彩。龙泉驿人就是这样,以非凡的想象力搅拌着传统与近世文明,圆一个现代人的桃源梦。(附图片)
  桃花盛开时节的龙泉驿,恍若一座大型山水公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