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暨南大学出版社校勘出版《花笺记》 “第八才子书”重归故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18
第7版(文化)
专栏:

  暨南大学出版社校勘出版《花笺记》
  “第八才子书”重归故里
  潘雅琴
  日前,《花笺记会校会评本》首发式在广州举行,校勘者、美籍华人学者梁培炽先生专程从美国赶来参加。该书以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康熙五十二年静净斋版《第八才子花笺》为底本,参考十数种版本,详考慎证而成,现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金圣叹曾经独具慧眼地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和《西厢》称作六大“才子书”,后人又把《琵琶记》增益为第七“才子书”,而岭南奇书《花笺记》则有第八“才子书”之誉。《花笺记》成书于明末清初,其故事内容在广东粤语地区及海外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已发现的最早版本是康熙五十二年的静净斋藏本。以后的几百年间又陆续出版了十多种版本。但静净斋版本国内尚未发现,实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遗憾。1927年郑振铎先生在巴黎国家图书馆读到静净斋版《第八才子花笺》后非常兴奋,赞叹此书“颇能脱出一般言情小说的窠臼”。《花笺记》在越南传播的时间比在西方早得多,而且还影响着越南喃字文学的发展。尽管喃字是越南希望创造自己独特文化的开始,但喃字文学多取自中国文学的原型。越南喃字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花笺传》便是取材于《花笺记》而写成。以后虽经由不同作者修订、润色,但内容与故事情节与《花笺记》仍基本相同。
  歌德78岁时读了《花笺记》的汤姆斯英译本,这是歌德一系列中国阅读中的一部分。这种阅读对他的思想和艺术观有所触动,这在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中和歌德的《中德四季与晨昏合咏》中有明显的表现。特别是在创作《中德四季与晨昏合咏》中对中国格调的运用,表明着歌德对中国精神的某种理解和接受。这又与他后来提出“世界文学”有着逻辑上的联系。歌德在1827年1月31日的谈话中说:“我越来越深信,诗是人类共同财产”,“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来临”。
  “读书宜择善本”。梁培炽先生对《花笺记》的辑校、标点有着高远的立意,且用力甚精。对于原版中有碍于一般读者阅读的粤语方言词语,梁先生也作了必要的注释。已有的《花笺记》各种版本,有的回目是60回,有的是61回,有的是64回。梁培炽先生发现增加的回目,内容有明显的封建迷信色彩,因此,不予编入会校会评本,使本书仍保持60回的原貌。新版《花笺记》将钟戴苍对每一回的首评、腹评及尾评依原来位置穿插其中,而对“二酉斋花笺文章”则结合文中内容分别编排在各回目之后,使原文与评点、评论浑然一体,有利于读者深入领会故事内容与艺术手法。钟戴苍对各回的点评,仿效了金圣叹评《离骚》等六大“才子书”的笔法,至细至微,又大胆泼辣,个性鲜明,值得我们注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