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合众国的摇篮——费城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19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合众国的摇篮
  ——费城散记
  陈特安
  费城像一颗明珠镶嵌在特拉华河与斯库尔基尔河之间。早就听说费城是“美洲的雅典”,进得城来,果然感到名不虚传。这里有蜚声世界乐坛的费城交响乐团,还有北美第一个哲学学会、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和第一家日报;又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的故乡。江泽民主席的老师顾毓琇先生就参加过这台计算机的研制。正是这台“电脑”,揭开了人类社会迈进信息时代的帷幕。
  然而,更令人难忘的是,费城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摇篮,在美国的开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从云杉大道开车到第二街,便进入了位于城区东部的“独立国家历史公园”。这里被称为“美国最具有历史意义的平方英里区”,通常是每一个初访者的必游之地。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美国历史的开篇。
  尽管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在列克星顿打响,但美利坚合众国却是在费城诞生的。1776年7月4日,气壮山河的《独立宣言》在费城通过、宣读,激动人心的自由钟声在这里敲响。可以说,这就是美国的出生证和迎生曲。这一天后来就成了美国的国庆日。费城也成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摇篮。
  初春的费城,长空一碧。我们首先来到独立国家历史公园北面的大草坪,这里芳草萋萋,绿树环抱,两侧有花圃、喷泉,一派生机盎然。驰名于世的“自由钟”(右图)就吊装在草地尽头的玻璃亭内。自由钟于1752年铸成,以纪念宾夕法尼亚州的《权利宪章》颁布50周年。巨钟顶周围镌刻着《圣经》旧约上的一句格言:“在这天地上纵横宣扬自由之声,泽及每一居民。”多年之后,波士顿的“自由之友”从大钟上的格言得到启迪,因为它正是反对奴隶制度的人们所寻觅的象征。他们在自己出版的小册子里绘上了这口大钟的素描,并称之为“自由钟”。现在钟上有一道裂缝,据讲解员介绍是在1835年美国首席大法官的葬礼上敲裂的,但它仍被视为美国的国宝,激发着人们的爱国热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自由钟声欢迎着凯旋的战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自由钟为盟军登陆而鸣奏。我想,今天,它更成为一个国际象征,提醒人们莫忘美国人民为独立自由而斗争的历史,莫忘世界还有许多人在为摆脱压迫和贫穷的枷锁而奋斗。现在,自由钟的外表已被游人摸得光滑发亮。
  从玻璃亭往南走便是独立厅。我们随参观者排队分批入内。这幢砖砌的三层建筑,朴实无华,却是当年开国元老荟萃一堂、共商大业的场所,也是美国建国初期政府、法院和议会的所在地。它目睹了多少重大的历史事件,成了合众国建国的历史见证。在这里,华盛顿于1775年6月15日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在这里,美国早期的政治家们修改并签署了《独立宣言》;在这里,世界上第一部独立国家成文法———美国宪法于1787年9月17日获得通过。一个“美利坚合众国”(TheUnitedStatesofAmerica)而不是“美利坚分裂国”(TheDisunitedStatesofAmerica)的国家命运就这样决定了。无怪乎,独立厅的门口每天都有人排着长队等待进入这个历史圣殿,亲身领略一下开国群英们为新生合众国制定蓝图之地的“历史气息”。
  独立厅一层左边是最高法院,右边则是举行过第二次大陆会议和制宪会议的地方。面对主席台的13张桌子上铺着绿色丝绒台布,桌前文具盒里插着当年使用的那种羽毛笔,桌面上放着插有白烛的烛台以及书籍、纸张,仿佛代表们刚刚离席。这时,参观者的目光又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主席台上的高背椅。讲解员心有灵犀,指着高背椅说:“这叫‘旭日椅’,是当年华盛顿主持制宪会议时坐的。”接着,她介绍“旭日椅”的由来:经过整整17周的争论,宪法最终才被表决通过。包括华盛顿在内的所有与会代表刹那间都被这庄严的时刻所感动,陷入沉思。当时,德高望重的富兰克林注视着华盛顿坐椅背后用辉煌的金色绘成的半轮太阳,说了这样有名的一段话:“在会议争论过程中,希望与恐惧在我心中交织,我常常注视着主席椅背上的太阳,不能分辨那是旭日还是落日。但是现在我很高兴,因为我已经知道它是上升的旭日,而不是下沉的落日。”后来,这把椅子便因此而扬名。
  走出独立厅,外边是独立广场。在如茵的草坪和色彩艳丽的花圃之间,矗立着一尊尊美国开国群英的铜像。在独立战争阵亡将士纪念陵园附近地面上有两块铜牌:一块写着1962年7月4日,约翰·肯尼迪站在这里发表他关于“各国必须相互依赖”的演说;另一块写着:1861年2月22日,林肯曾在这里升起了国旗。提起林肯,不禁令人想起他领导合众国反对奴隶制度、反对制造“两个美国”、维护美国统一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想起了他在斗争中留下的名言:“合众国只能有一个,每个州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脱离合众国。”
  从独立厅朝西北跨过第六街,便到了“宣言之家”。这是当年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的格拉夫屋。思想蓬勃、文采飞扬的杰斐逊花了两周的时间在这里写成了《独立宣言》,明确提出“人人生而平等”,都有“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望着杰斐逊写作的小屋,我陷入遐想,他的一段名言仿佛在我耳际回响:“每个民族都可以采用它喜爱的任何形式来管理自己……我们不希望介入任何国家的内部事务,……同所有国家和平相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各国不偏不倚才是我们的目的。”
  美国独立是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独立宣言》是讨伐殖民统治和封建压迫的檄文。人们参观了独立厅、自由钟,又回眸本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就难免会产生这样一种疑问:宣言的故乡赢得民族独立并发展成为世界强国后,在处理国际关系中是否恪守“宣言”的原则?是否遵循美国开国群英们的初衷?人们希望美国开国元勋们倡导的反对民族分裂、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同“所有国家和平相处”的思想轨迹能够在其后代的脚下延伸。(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