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感受融合——延边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21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评说

  感受融合
  ——延边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张玉来
  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采访,最令记者感动的就是朝汉两个民族从生活、生产、风俗习惯到情感、心灵的相互融合,就是那看似平常琐屑,实则蕴含深刻的对彼此文化的相互认同。
  一延边朝鲜族有着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狗肉、冷面、泡菜、打糕和大酱汤,可说是朝鲜族兄弟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五宝”。令记者称奇的是,这里的汉族兄弟也对这“五宝”情有独钟,所做泡菜、酱汤还颇受朝鲜族兄弟称道。而朝鲜族对汉族的饺子和炒菜也青眼有加,做起来相当地道。记者在月余的采访中,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是在饭店还是在同行家中就餐,都是两个民族的饭菜一起上,“兼收并蓄”。
  一天记者竟吃到了“狗肉饺子”。品味这外观并不稀奇的饺子,不难咀嚼出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狗肉是朝鲜族最喜欢吃的肉类,但向来没有用面皮包裹的习惯;汉族喜欢吃饺子,但也从无用狗肉作馅的传统,可见“狗肉饺子”确是延边朝汉两族饮食习惯相互融合的明证。
  南相福州长告诉记者,多年来,在生产活动中,朝汉两族群众互帮互学,各自的生产优势早已融合在一起,形成共有的生产习惯。善于种植烟叶和苹果梨的朝鲜族农民热心地向不长于此道的汉族农民传授技术;善于种菜、养家畜和多种经营的汉族农民也诚恳地帮教原本对此颇为生疏的朝鲜族农民。
  州社科院院长金钟国研究员说:“在延边,朝汉两个民族对彼此的生活、生产习惯的认同、融合,折射出两个民族炽热的亲情和强劲的亲和力。这在世界各国少数民族地区是少见的。”
  二延边建州伊始便在城乡广泛开展的“姐妹校”、“姐妹班”活动,在众多走向社会多年的朝汉同胞的心中编织起了一张解不开的故乡情网。
  和龙市第五中学的教学楼是一幢乳白色的高大建筑物,其上乘的建筑质量和现代化的装修,在全州初中的校舍中首屈一指,有1200名朝鲜族学生在这里就读。朝鲜族校长姜应淳动情地告诉记者,原来的校舍是一幢平房,赶上雨天,房顶漏雨,门前进水。上级早就把它定为危房,但苦于没有资金进行修缮。捐资450多万元建起这幢教学楼的是一位名叫刘德全的汉族私营企业家。记者见到了衣着俭朴、敦厚老实的刘德全,他说:“我生在和龙,长在和龙,与朝鲜族兄弟自小就结下了深厚友谊。在战争年代,那么多朝鲜族先烈为国流血捐躯,我给朝鲜族少年盖个学校又算得了什么?”
  延边大学自改革开放以来,有近千名中青年学者出国访问讲学,回国率达82%,大大高于全国高校的平均水平。那些与韩国有着亲缘关系的朝鲜族青年学子,是什么促使他们怀着热切心情回来报效祖国的呢?从汉城一所大学访问讲学回来不久的朝文系李承梅副教授坦言:“要说留在那里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我的条件算是很优越了,但我是喝海兰江水长大的。从懂事的时候起,我就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我的故乡是延边。虽然那边生活、工作的条件比延边大学好,但那里不是我的祖国。”
  李承梅和刘德全的故乡情结表明,对巍巍长白山和蜿蜒多姿的海兰江的炽热的爱和深深眷恋,已使朝汉两个民族的心灵融合在一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