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点燃朝阳的白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13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每天清晨,东方刚刚吐出鱼肚白,便看到滔滔滚滚的鸭绿江中段——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乡西江村的江面上,有一位满头白发面容清癯的满族老人驾着一条大铁船,穿梭在两岸之间,把十几个村落的40多名小学生送到学校去,傍晚再接回来……
  点燃朝阳的白发
  吕志贵
  这位老人叫林德发。
  1990年5月,高大的栗子树垂下璎珞般的金丝线,满坡白色的石蹦花吐着芬芳,林德发慨然挑起了这副重担,一干就是9年,而且是无偿的。这是一项责任重大、特别“缠人”的工作。从地图上看西江村一目了然:浩瀚的大江向南一泻千里,腰岭子“半岛”伸出手臂一拦,它一甩头向西冲进10多公里,撞在白花花的沙滩上,又退了回来。这条江汊子,当地称做“西江”。12个村民组的满族、朝鲜族、汉族村民撒芝麻般地住在两岸高高的山腰上。这些屯落的孩子到上游的学校去,两岸的悬崖峭壁无法穿过,只能经过中间的水路,最远的要走10多公里。最初上学的时候,孩子得自己摇着晃晃荡荡的小木船,大孩子带着小孩子,三五个人一条船。每当遇到风啊浪啊雪啊,大人们便齐刷刷地站在山岗上望眼欲穿地盼着孩子们归来。后来,县教育局拨款买了这条大铁船,专门为西江村接送学生。家住腰岭子、担任村民组长的林德发看到好多孩子因路途困难而辍学特别痛心: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急需人才,如果个个都是文盲,这里的面貌何时才能改变呢?于是,他主动向村委会请缨,义务接送这些上下学的孩子。
  每天早晨,林德发早早地来到江边,把船准备好,一个庄一个屯地去接孩子。孩子叽叽喳喳,天生的好动好闹,大江足有三四米深,稍不注意,孩子就可能出危险。因此,林德发总是小心翼翼地把孩子抱进舱里,照看每个孩子坐好才开船。一天两个往返,他至少用去三四个小时。遇到风雨天,飞驰的江船上无法穿住雨衣,他浑身总是浇得水淋淋的。到了冬天,那就更难了。大铁船用的是柴油机,冻得邦邦的。早晨,他5点钟就起床,打着手电筒来到寒风刺骨的江边,先架起一堆火烤船,半个小时后再回家提来开水才能把船发动起来。满天璀璨的星斗,满江白茫茫的大雾,归来时浑身上下都已是白花花的冰霜。这些年来,林德发就是在家里干活,一颗心也无时不挂在孩子身上。有时,趟地正趟到地中心,一看接孩子时间到了,卸下牲口就去开船;有时,吃饭碗都端起来了,也是撂下就走,回来饭菜早凉透了;有时,他生病了,一想到孩子那双期盼的眼睛,咬着牙又去了;还有的时候,实在去不了,儿子代他去接,他也是千叮咛、万嘱咐,回来要详详细细地询问半天。
  就这样,9年的光阴,一头青丝变成了斑斑白发,孩子们一茬茬毕业了,一茬茬地考入初中、高中,还第一次有了中专生。有了文化回到村里的年轻人,他们科学种田,科学养畜,科学种植栗树,好多科学方法,诸如杂交呀,嫁接呀,地下工程呀,他们都是一看就懂,一学便会,产量不断上升。如今,你到西江村走一趟,家家都是漂亮的红瓦房,家家都有上千株栗子树。但是,惟有林德发家还是那座低矮的小房,家庭生活也比较一般。本来,林德发是种栗的高手,有一整套绝活儿,发家原是不成问题的,可他把精力用到了孩子身上,用到了全村的事业上,自家哪里顾得了!对此,他无怨无悔,心里感到无比的充实和幸福。9年中,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了村委会副主任,还被丹东市评为劳动模范和精神文明先进个人。他很看重这些,当记者采访他时,他不愿意讲这些年他的艰辛和劳苦,而总是用粗大的茧手满足地抚摸着那一摞子荣誉证书……
  邻居刘贵江最清楚林德发这些年为孩子操了多少心、误了多少活儿。过去,他三女儿念书,老两口儿没少流泪;现在,他的小孙子上学了,由林德发接送,再坏的天气,就是江水涨大潮,他也不担心了。同他一样,全村的人对林德发都特别信任,特别有感情。每当林德发闲暇在家时,特别是节假日,林家总是聚满了人,有干部,有家长,有毕业的和没毕业的孩子。不少人也多次问他这项义务还要尽多久,他总是说:“我活着一天,就要接送一天,啥时闭眼睛才算完……”
  林德发老人在送孩子上学。(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