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美国 没有“铁饭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20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美国
  没有“铁饭碗”
  本报驻美国记者 张亮
  在全球经济加速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失业更成了美国人的家常便饭。美国没有“铁饭碗”之说。美国公司“消肿”时,首当其冲的是普通工人,但如今中层经理和专业人员也不能像过去那样稳坐钓鱼台了。
  对于美国的就业和失业状况,劳工部每月都发表一份报告。数字的堆积,看起来是枯燥乏味的,但它是及时反映美国整个经济运行状况和深层次社会问题的一面镜子。根据最近报告,今年1月失业率为4.7%,人数为640万人,另外还有37万因长期找不到工作而放弃寻找工作的人。妇女失业率4.4%,男人失业率3.8%;青年失业率14.1%;白人失业率4%,黑人失业率9.3%;高中未毕业者失业率7.2%,未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失业率3.9%,上过大学但未获得文凭者失业率3.2%,有大学文凭者失业率1.9%。这些数字显示,美国在就业问题上存在着男女不平等和种族不平等,以及就业饭碗的稳与否和工资的多与少越来越取决于每个人的文化程度。
  被解雇后,失业者的首要任务是四处寻找工作,而联邦和州政府也给予适当救济和支持。自1935年以来,美国实施了“失业保险制度”,保障失业者的生活必需,即衣、食、住。最初,失业救济金只给13—16个星期,现在加到26个星期。要领失业救济金,失业者需首先向当地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符合规定者才有资格领取救济金。换言之,并非所有失业者都可享受这种待遇。至于失业救济金的多少,也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他的经济困难状况和原工资的多少。即使能享受失业救济金,一般情况下最长也只能领26个星期。正常的失业救济款项,则是州政府每年通过向雇主征收“失业补偿税”而获得的。劳工部的一份材料说,1989财政年度,700多万人领取了139亿美元的失业救济金,540多万家雇主缴纳了173亿美元的失业补偿税金,即专项税收大于专项支出,政府不需另掏腰包。
  美国的失业救济制度只是帮失业者解决暂时的燃眉之急。它不仅期限短,而且金额少,其目的在于迫使失业者积极寻找工作,重新就业。在这种制度下,美国人的竞争意识自然比较强烈。
  面对当今经济结构加快向知识型转变的现实,为了对付不测风云,美国多数人在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多种就业机会。
  除失业救济金外,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还为失业者提供就业咨询和培训等服务。劳工部下设一个专门的就业与培训局,在全国有近2000个地方办事处,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就业市场信息、各种咨询、为失业者和用人公司穿针引线等。它还提供资金,协同地方政府、企业、工会、教育和非盈利团体一起为失业者进行就业服务和培训,每年受益人数达200多万人,还能帮300万人重新找到工作。
  尽管如此,美国仍然有许多文化程度太低、年龄又偏大的失业者,因为他们不易掌握新技术。其中不少人放弃了再找工作的打算,只好依赖社会福利和慈善机构的施舍来混日子,甚至流落街头,处境艰难。
  在西方国家中,美国的失业救济期限可能是最短的。记者曾去过一些西欧国家,那里的失业救济没有期限,金额也比较可观,其它社会福利也远远高于美国。但是西欧的这种高福利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现在政府有意动手术,但社会阻力重重,很难推行下去。而美国的社会福利本来就比较低,1996年还进一步压缩了规模。显然,这是联邦政府计划消灭财政赤字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介绍,美国失业率保持5%以下属于“充分就业”,因为美国人流动性较大,一生中要多次变换工作,相当一部分人只是在衔接期临时失业。一位美国朋友说,失业是件坏事,但保持一定的低失业率也有好处,它可促使人们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参与竞争,这对整个经济发展是有益的。
  (本报华盛顿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