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推广先进的水稻耕作技术和增产经验 广东省组织农业观摩团到潮汕地区观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11-18
第1版()
专栏:

推广先进的水稻耕作技术和增产经验
广东省组织农业观摩团到潮汕地区观摩
【本报讯】广东省的潮安和汕头地区,是我国水稻耕作技术比较先进、单位面积产量比较高的地区之一。广东省人民政府为了推广潮汕地区的水稻耕作技术和增产经验,组织了广东省农业观摩团到潮汕地区观摩。参加观摩团的有粤中、粤西、粤北三个区的农民代表和各有关机关的代表。观摩团先后参观了潮汕地区示范农场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大面积丰产水稻、稻底番薯和多种经营情况、水利建设情况、改良山坑田和利用荒山荒地作多种经营的情况,以及畜牧生产情况。
观摩前,农民代表普遍不相信粤东区有水稻“千斤区”、“千斤乡”,尤其不相信每亩田会有一千五、六百斤谷的高额产量。经过实地观摩,代表们亲眼看到了水稻大面积丰产的事实,同时认识到获得大面积丰产的原因,是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修好水利,挖清稻根,战胜了水、旱、虫等自然灾害,并采用了小科密植的整套栽培技术,如选用良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加肥深耕、合理施肥、控制排灌水等,因而克服了“生产到顶”的保守思想,认识到自己地区仍有很大的生产潜力。如中山县灯笼乡红灯农业生产合作社副主任黄来有,在普宁县光明农业生产合作社看见禾科的科行距各六寸,而自己社里禾科的科行距则大至一尺六寸,又没有采用选种、分期追肥、分期排灌水等技术,才知道人家获得高额产量是有原因的;在揭阳县示范农场,他了解到沙质田今年早造每亩收七百多斤,晚造可达八百多斤。他说:“我们沙田区的土质那样好,实在屈死了它,如果我们的耕作技术像这里一样好,每亩每年产量两千斤也有保证。”此外,代表们看到当地充分利用地力,因地制宜,进行多种经营的成绩,提高了对今后扩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生产规模的信心。在惠来县葵潭山区,代表们看到山坡两旁种满了菠萝、荔枝、柿、梨、梅等果木;在揭阳县示范农场,代表们看到在荒山种植甘蔗。大家都表示回去后也要把荒山利用起来。
代表们在观摩中,看到凡是大面积丰产、进行多种经营较有成绩的,都是互助合作基础也较好的地区。如揭阳县第十六区,全区水稻每亩平均产量,今年估计可达一千一百二十七斤。全区现有农业生产合作社九个,互助组一千三百一十二个,共八千零一十二户,占全区总户数的百分之六十。代表们进一步认识到必须以互助合作为中心开展农业增产运动,体会到合作化是技术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观摩团回到广州后,进行了总结。不少代表初步作出了今后改进生产技术、进行多种经营的计划。中山县灯笼乡红灯农业生产合作社副主任黄来有决定回去发动社员修改明年的增产计划,估计可卖给国家二百三十万斤以上的粮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