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重点企业“活”涪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21
第1版(要闻)
专栏:

  重点企业“活”涪陵
  本报记者 李维平
  涪陵印象
  三峡工程刚决定上马时,记者采访涪陵这座巴国古城,发现街道破旧,经济衰弱,除了小贩四处叫卖的涪陵榨菜头,别无他样。涪陵的财政收入几乎与边远的甘、阿、凉三州并列。
  近日记者再抵涪陵,惊讶地发现这里面貌大变:新城区高楼林立,街道宽阔,绿树成荫;老城区市场繁荣,生机勃勃。放眼望去,太极实业、涪陵建陶、三爱海陵的企业广告遍布街头。海鲜、山珍楼随处可见,说明消费水平不低。我们走访机关、企业、街道了解到:涪陵财政收入连年稳定增长,城市居民收入连年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几年跃了几个台阶。一个根本原因是,作为财政收入支柱的重点企业犹如参天大树,一派兴旺。
  一组并不全面的数字勾画出涪陵工业的现状:截至1997年的5年间,工业总产值由1992的14.1亿元增加到52.8亿元,年均递增30.2%,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由594万元增至1.82亿元,年均递增1.98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3%,较1993年上升35.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达134.04%。工业向财政提供的税金年均递增26.8%,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幅2.6个百分点。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46%。长期以农为主的涪陵市,一下子涌现出数十家上亿元收入的大企业,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的比重已占到84.75%,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后来居上的新兴工业城市。
  让重点企业当“明星”
  如何发展涪陵经济?涪陵领导层多次研究涪陵的经济走向:在未来10年中全市不仅300多万人口奔小康,还要确保几十万移民能致富,保证三峡工程顺利进行。在资源有限、资金匮乏的条件下,涪陵只有利用移民搬迁的机遇和资金,用改革的办法,激活现有资产存量,走发展高质量企业和产品之路,集中财力发展重点企业。
  1993年,涪陵正式提出并启动了他们的“重点发展战略”———发展一批产值过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重点企业,以带动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涪陵选了11户企业作为1994—1995年的重点发展企业,并提出了两年内每户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超千万元。
  经过努力,11户重点企业“过亿超千”目标全部实现。1996年,涪陵决定在“九五”期间继续择优扶强,将市重点企业增至19家,实施“5135”工程,把到2000年的发展目标分为两档,销售收入过5亿元、实现利税超亿元为一档企业;销售收入过3亿元、利税超5000万元为二档企业。市里围绕能源、税收、人才、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出台28条更加优惠的政策,从此,重点企业的发展鼓起了风帆。
  太极集团前身是只有几百人作坊式的涪陵制药厂,通过“抓大”,深化改革,实力大增。当了10年厂长、年仅33岁的白礼西不仅用借人借脑借市场的营销战略迅速收聚人才,集聚资金,开发产品占领市场,而且将营销战略的成功之处运用于大范围的低成本扩张。因举债改造而陷于困境的涪陵国光榨菜厂被太极兼并后,一个月就投入急支糖浆和儿康宁生产。随后太极又控股绵阳制药厂、重庆中药公司等等,两年来,太极用自己的品牌和专利兼并控股20家企业,使自己的资金由几百万迅速扩张至20多亿,创造了令人称奇的“太极速度”。
  涪陵建陶是全国股市第一家将国家股全部退出的公众企业,它不仅资本运营有特色,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方面也独树一帜。建陶前身是生产榨菜包装罐的小窑罐厂,80年代停产。1985年市里决定花200多万美金引进彩釉砖生产线,然而建成后生产的大都是残次品,企业陷入绝境。此时,市科协主席薛同建响应组织号召,邀集5位朋友开始了承包经营,开发新的生产线。如今建陶产品质量走到了全国前列。
  5年之内,涪陵的重点企业抓一户活一户。去年19户重点企业上交利税8.6亿,占涪陵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82%,涪陵财政收入11.5亿中的2/3由19户重点企业提供。19户企业还通过低成本扩张,兼并了近20户困难企业,盘活资产4亿多,为2万多下岗职工提供了就业机会。
  为重点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人们羡慕涪陵的重点企业,更羡慕企业的生长环境。代市长姚建全说,营造利于大企业生长的环境,是涪陵人民的需要也是政府努力的方向。姚建全深有感触地说,长期以来,企业去办什么事都要四处磕头,累了气了一圈,还不一定办成事,哪里有心思琢磨企业发展。尽管水、电、气供应这些事有合同去约束,但处于初级阶段,这些事政府不管就会要企业的命。当时任市委书记的王鸿举更是在有关会议上大声疾呼:“谁要用停气、断电这些事砸了我重点企业的牌子,我就砸谁的锅!”
  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进军三峡协助移民也发展自己,在涪陵建分公司过程中一直得到市里的大力支持。王鸿举说:“娃哈哈公司的事情,不管大事小事,只要登门,都要服好务。”一段时间,厂里经常停电,严重影响生产。事情反映到市里,书记、市长不仅很快协调解决,还要求电力局十天汇报一次,详细说明哪天停电,停了多少次,停电时间,停电原因等。
  建立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是涪陵政府为企业建立沟通渠道,服好务的一项关键举措。对每一个重点企业,市里确定一名领导定点联系,以便随时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同时规定,重点企业负责人可随时找市领导,任何人不得设置关卡。
  原市经委主任王文迎认为,市场经济来了,管企业的思路也要变化,现在企业靠我们,归根结底我们要靠企业。王文迎算了一笔账,他工资中40%的收入是来自烟厂的税收,其他部分是另外几个企业的贡献。曾多少次以烟顶薪或被拖欠怕了的干部逐渐被这种“利益共同体”的观念感染了。经委率先做出规定,基于能源紧张,为保证正常生产,经委干部不论天冷天热,一律不用空调和烤火炉。
  自来水公司安装一条主管道,当材料、人员都到位时,太极集团打来电话,请求支持最后几个月保证任务指标和市场供应的冲刺,结果一个多月后才施工。“企业的指标,也是我们的指标”成为不少部门的口头禅。
  政府探索放管“度”
  几年来,涪陵各行各业选中的重点企业都健康发展,这里关键是什么?
  市委书记聂卫国认为,涪陵的经验,一是落实,踏踏实实把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不搞新花样;二是学习,借鉴外地甚至国外搞好企业的经验;三是管理和服务。
  注重企业“帅”才培养,少管企业如何用“兵”。在涪陵采访得到一个强烈印象,即市领导都干过企业。王鸿举、聂卫国、姚建全、胡建康等都认为,在城镇市场急速饱和的今天,一家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企业必然是管理和质量上的优质企业,而这首当其冲的就是有优质的经营者队伍。在涪陵这块经营者稀缺的土壤上,要使其迅速成长,就必须有责权利相结合的条件。市里首先是鼓励党政、科技和企业干部在不同的跑道上竞争、培育,并适时从其中选拔一批干部到重点企业工作;其次是放权放责,19户重点企业的班子市里只管法人代表,副手以下由企业自己任用。这样减少了扯皮,增加了信任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发了经营者一往无前的斗志;三是提高重点企业经营者地位,大胆地承认并尊重他们的劳动。
  多管宏观方向,少管具体经营。涪陵市认为,政府只从宏观上去把握,如国家政策环境的变化,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化,调整方向,兼并扩张的时机、技术进步的水平等等。而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那是经营者的事,他们比官员琢磨得更细。
  注重发展环境,只管企业急需。涪陵企业工作有一个原则,各部门的工作重点是为企业提供服务,不能随意到企业指手画脚。但只要企业需要,就成了政府的职责,一律特事特办。建陶厂消化引进技术,政府专门在全国组织专家研讨、测试;太极技术改造,政府成立了太极技术改造领导小组;企业资本金有困难,国资部门就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榨菜扭亏打假,市里不仅组织四大班子和30多个部门研究了一天,还专抽检察院副检察长当企业法律顾问兼市打假小组副组长。
  多靠制度监督,重在自查自省。抓企业靠制度监管,企业感到公道、透明。涪陵加强指导监督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每季度开一次重点企业座谈会,交流经验,安排计划,四大班子都参加;二是加强重点企业考评,搞了一套国有企业管理规范,每年先自查,然后经委再组织各方专家对照规范逐条考核,包括经营战略、现代化管理等共7个方面。最核心的是动态监控国有资产增值。考核后总结公布,以利再战。
  如今,涪陵的“抓大放小”已迈入“抓大带小”的良性发展阶段,全市目前上千户独立核算企业还有40%亏损,一个全面盘活国有资产的攻坚战开始打响,到企业去,到经营第一线去一展身手,成为涪陵机关干部跃跃欲试的首选目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