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伍淑清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22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人物长廊

  伍淑清印象
  刘全应
  伍淑清小姐真是个大忙人,接受采访的时间安排在晚上9点钟。这么晚了,会不会影响她休息?“不要紧,她每天都在凌晨一两点钟休息。”负责联络的同志打消了我的顾虑。9点10分,伍淑清匆匆赶到,连声说抱歉。饭店自助餐已结束,同事为她要来一盘巧克力和饮料,大家边吃边谈。伍小姐身着一套简单的西服裙,脸上没施一点脂粉,微笑伴着温和的语调,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话题触及她几十年辛勤的爱国跋涉历程。
  1976年,她率先提出了创办香港世界贸易中心的经营方略,加快了香港、大陆以及东南亚的区域经济向国际贸易靠拢的步伐。她从香港走向世界,又从世界走向香港。1979年6月,她第一次来到北京洽谈投资事宜,不到半年的时间,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公司诞生。以后,不断扩大投资市场,足迹遍及祖国任何一个机场,被誉为“空中飞人”。她依托中国优秀而丰富的饮食文化根基,跻身于繁杂高质、不断变化的国际航空餐饮业的竞争,为中外旅客提供了“色、味、鲜、形”具备的现代化航空食品,开辟了上海、海南等16家航空食品、航空工艺品公司。
  谈到她被誉为“商业奇才”,十分富有,她轻松微笑了一下,似乎把钱看得很淡很淡。“我觉得,同个人赚钱比起来,国家的富强更重要。只有中国强大了,我们海外的中国人才会有面子。”她曾出资10万港币,请世界贸易中心协会总裁访问中国,以改善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并沟通16个城市的贸易渠道。
  由于香港回归前,长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精神生活的许多方面几乎是全面接受了西方文化教育,在思想上遗留的异质文化色彩,隔膜着港人与祖国的感情,对内地比较陌生、缺乏理解,他们的人心回归不一定会随政权回归而一朝实现。尤其是青少年,对国家欠缺认同感、责任感。他们生活在物质较丰裕的文明消费社会,普遍地较注重物质享受,依赖性大,缺少生活经历和崇高的理想。若对上述的现状忽略了,不及时加以指引,那么香港的未来建设成果就会落空,世界大都市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
  出于对下一代成长的关心爱护,伍淑清从1994年起,便致力于组织香港青少年学生与内地学生的交流,资助香港学生与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进行“交换学生”活动。在她的积极倡导下,创办了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现已完成培华计划200多个项目,人数达3000多名。她联合香港几位知名企业家投资5000万元,帮助我国南方一所大学改善办学条件。于1996年至1997年间共捐出400万港币组织和亲自率领多批“教育团”访问内地,先后有2000多名香港学生参加了该项活动。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11点,可大家兴致很高,伍淑清不无感慨回首起往事。她的父亲伍沾德是从美国到香港的华侨,民族情感十分浓烈。他们饱尝过中国不富强而抬不起头来的滋味。她深深理解和懂得一个民族血缘上的延续只能保持这个民族的体质特征,而民族语言、文化、历史,特别是作为民族文化核心的民族价值观的继承和发扬,才是这个民族存在的根本标志。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日益发展,成为凝聚民族的巨大文化动力。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伍淑清利用自己广泛的社会关系,逐步把教育的范围拓宽到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最近又拿出700万港币,拟定于1998年7月24日在加拿大温哥华成立“中华历史文化教育基金会”。日前,要求入会的有5000多人,并在温哥华、澳大利亚、加美留学的下一代,包括香港、台湾的青年学生,由该基金会安排返大陆寻根,认知祖国历史文化、学习华夏优秀传统美德,以团结海内外华人华侨,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和繁荣昌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