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温室营造新天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23
第4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温室营造新天地
  本报记者 赵兴林
  4月21日,记者到北京顺义县赵全营村采访,遇上一拨拨来自市里的下岗人员,他们到这儿察看日光温室或签订租种日光温室协议。村党支部书记董书成对记者说,自从这个村建成400栋日光温室向社会招租以来,平均每天接待十几拨,双休日30多拨。目前已有200多栋日光温室被城里人租种或买断,其中下岗人员占70%以上。
  记者来到村南一区,这里已建成的上百栋日光温室排列有序,其中8号温室东头新建成的住房引人注目,室内摆放着生活用具,门前堆放着蜂窝煤,看来主人已在这里落户。在9号温室外南侧,4位卷起裤管的男士正挥锨翻地。他们中的武先生风趣地说:“我们4位都有上山下乡插队的经历,后来回城有的当厂长有的当经理。眼下所在企业不太景气,我们哥儿们一合计,带上多年积蓄买断2个温室大棚,发展前景很乐观。”
  问及如何经营温室时,武先生说:“主要靠自己动手,原则上不请帮工,但技术人员除外。”
  而今,9号棚已引种栽植美国红提子葡萄,8号棚饲养几十只观赏鸽,不久将增添500对肉鸽。
  一区南端117号温室的主人叫彭文英,曾经下海经商,也曾到内蒙古搞养殖业,最近来这儿一展鸿图。他的想法是先利用租来的温室饲养狐狸,然后再租地饲养鸵鸟。
  赵全营村为下岗人员创造了一个施展才能的新天地。记者问及兴建日光温室的初衷时,村党支部书记董书成算了一笔账:赵全营村有1300口人,耕地1800亩,虽说粮食年年丰收,可农民增收幅度不大。去年4月25日,村委会决定划出1100亩耕地建日光温室大棚,把土地用来搞资产经营,一可吸引城里下岗人员来耕作;二可组织村民搞物业管理,负责提供水、电、肥、种养技术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最终实现土地增值、农民增收。
  目前,这个村正在运作扩大发展日光温室的计划,以吸引更多的下岗人员就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