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小额信贷辟出新天地——虞城探索再就业新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24
第2版(经济)
专栏:

  小额信贷辟出新天地
  ——虞城探索再就业新路
  本报记者 任怀民 王慧敏 张兴华
  1996年以来,下岗职工增多的信息,不断送到虞城县委、政府新领导班子的案头:全县121家企业两万名职工中,下岗人员占1/5,达4000人。
  虞城位于河南省东部,是国家级贫困县,至今有5万群众尚未解决温饱。县里的领导们深切地感到:像虞城这种情况,靠被动式发放救济,非长久之计,财政亦负担不起,怎么办?
  经过认真研究,县里决定:采取小额信贷,支持下岗职工创办个体私营经济实体,鼓励他们自我发展,自我就业,自我解困。
  1997年3月15日,全国第一家运用小额信贷在城市下岗职工中实施再就业的服务实体——河南省虞城县职工再就业互助社,在鞭炮锣鼓声中挂牌了。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小额信贷基金由财政拿一部分,困难企业出一部分,劳动就业部门解决一部分,主要发放给下岗6个月以上,基本生活无保障,并且有一定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的下岗职工,申请贷款的职工,需按自愿原则,每5人结合成一个小组,或联合办实体,或个人单干,每5个小组再组成一个班,以班组为单位,定期活动,交流信息。参加班组的下岗职工,每人可以申请贷款2000元,若经营有方,还款及时,则适当增加贷款至5000元。贷款实行按旬还款制度,即在接受贷款一个月后,从第四旬开始,每旬还贷款总额的1/33,最后一旬还清本息。
  从挂牌运作到目前为止,经过一年多的试验,虞城县已陆续组建100个再就业小组,安置下岗职工500多人,对其中40个再就业小组,投放贷款40万元,经营项目涉及加工、流通、服务、养殖、种植等业,已有25个再就业小组进入还款阶段,还款率达100%,资金周转率150%,职工月收入是下岗前的一至两倍,有1000多人直接受益。
  城关镇棉花加工厂刘苏丽下岗后,和另外4名下岗职工自愿结合,组成再就业小组,申请贷款1万元,再加上他们自筹的1万元,办起经营农贸商品、日用百货、服装等商品的小商场,当月就实现销售收入两万元,资金周转率达到150%,人均月收入达500元。县土产公司许秀兰的收入比下岗前高出一至两倍,她自豪地说:“小额信贷解决了我们搞经营的本金困难,很适合下岗职工,现在虽苦点、累点,但心情愉快,对前途充满信心。”
  物资系统的李功法,带领另外4名下岗职工到农村从事养殖业,他们与农户签订了土地有偿使用5年的合同,把闲置多年的20亩废坑塘开挖成鱼塘,去年4月投放3.5万尾鲤鱼、鲢鱼苗,经过精心喂养,仅此一项纯收入即达到3万元。
  示范的作用是巨大的,典型引路,使大多数下岗职工消除了顾虑,看到了希望。
  采取小额信贷,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现解困再就业,在经济总量比较小,工商业相对落后,资金紧缺的地区来说,是比较成功的。拿虞城一年来安置500名下岗职工来算,这批人若由国家或集体来安置,最保守的估计,需支付1000至1500万元,而采取小额信贷办法,仅仅花了40万元。
  下岗职工再就业,才刚刚起步,前路还长。虞城的做法启示我们:只有把减员分流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结合起来,把再就业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才能使再就业之路越走越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