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市场活起来 农民富起来 安徽培育农字号名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26
第1版(要闻)
专栏:省区市的务实之笔

  市场活起来 农民富起来
  安徽培育农字号名牌
  编辑点评 安徽省委书记把徽菇、酱菜、玉米粉挂在嘴边,如数家珍,是倾注了感情的。
  安徽农业比重较大,为改变农产品总量增加、农民收入不能增加的局面,十五大以后,省委、省政府果断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在传统农产品中培育名牌,让名牌农产品去攻占市场,强省富民,这一举措同时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党的十五大精神落到实处。
  安徽自古就有宣纸、徽墨等天下名品。今人自然不让古人,他们悉心经营农产品,已初见成效,希望他们坚持下去,培育出新的天下名品。
  本报合肥4月25日电 记者王启明、刘杰报道:在去年10月举办的安徽省名牌农产品评选活动中一举成名的“山华牌”黄山徽菇,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名声大噪,分外火爆。今年一季度外销收入达1700多万元,超过去年全年外销额。
  “农业也要创名牌!”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卢荣景大声疾呼。他如数家珍般地列举了“山华牌”黄山徽菇等名牌农产品的巨大效应之后,又向与会者展示了特意从市场上购来的四个小包装:蚕豆、酱菜、玉米粉、花生米,说:“这些东西虽土,但品质好,有营养,成了消费者认可的名牌,市场前景非常之好。市场呼唤名牌,名牌能够刺激市场。所以,我们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实施农业名牌战略,以名牌促进农村产业调整,从而加速农村产业化的进程。”
  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主要农产品总量快速增长,粮食5年四获丰收,连续3年创历史新水平。但是,省委、省政府领导却清醒地看到,在农产品总量增加的同时,农民收入却未能增长。全省粮、油、棉总产量分别位居全国前几位,而农民人均收入却居中下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全国20%,而农民人均收入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5%。分析表明,大量资源被集中投放到了产品附加值小、效益低的产业上,市场适应性差。
  去年下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了一批虽已“脱颖而出”,但市场潜力仍需拓展的农产品,像丰乐牌杂交西甜瓜种子、“山华牌”黄山徽菇、义门牌苔干、砀园牌砀山酥梨等等。而一大批名优农产品虽有一定市场,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名牌,难以形成更大的气候。“名牌也要紧吆喝,名牌也要形成名牌群,握紧拳头,齐打市场”,省委、省政府引导全省人民走“特色+规模+档次”增效益的农村经济发展之路,着力打好流通、加工、特色、养殖四张牌,下决心让市场活起来,让农民富起来。
  为了推进农业名牌战略的实施,省里成立了农村产业化指导办公室,由省直16个单位的18名专家和领导组成评委会,在全省展开了名牌农产品评选活动,有22个农产品获得了“安徽名牌农产品”称号。随后,省政府颁发大红证书,举行新闻发布会,同时举办首届安徽省名优农产品展销会,312家企业、816个农副产品参展,短短几天销售额达644万元,签订正式销售合同的金额达7亿元。
  黄山食用菌公司原先闯不出市场,致使万余户菇农洒泪毁菇。1993年以来,公司从国外引进菇种和技术,为菇农提供技术设备和原料并签订收购合同,终于如愿以偿。目前,全县80%以上的农户种香菇,预计今年的产量将超过70万公斤,比去年增长2.5倍,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会因此增加二三百元。
  谁拥有更多的名牌,谁就拥有市场和希望。在安徽,记者看到,无论是千里淮北平原上的果乡药都、江淮沃野中的粮棉产地,还是皖南绵延山区间的林果胜地,无不在名特优上下功夫,在规模集约化经营上打主意,求优、求特,更求大、求高、求强、求好。省政府为此每年拨出专款扶持名牌农产品生产,围绕精心筛选的八大农村主导产业,组织农技、农艺、农业经济“三师上阵”,科教兴“名”,争取每两年推出一批名牌农产品,并策划让名牌进城、名牌出海、名牌上网,真正使名牌农产品叫响国内外大市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