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买壳”不如“买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27
第10版(财税金融)
专栏:金海观潮

  “买壳”不如“买肉”
  张后奇
  3月下旬在大连举行的“’98中国上市公司论坛会议”上,当数百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市公司、证券商会聚一堂,热烈讨论着1998年证券市场与企业改革的热门话题“资产重组与买壳上市”时,深圳特区证券研究所的居亚东的一番话受到了与会者的关注。他主张,现阶段中国企业最主要的是要“买肉”而不是什么“买壳”!
  “买壳”是时下证券业最时髦的名词,简单地说,就是那些没有拿到股票额度、未能搭上快车进入股市筹资的企业(或者已控有上市公司但还希望在资本市场占有更多领地的企业),通过协议接受现有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法人股等形式,达到控股上市公司、间接进入资本市场的收购行动。企业买壳的一般动机十分明确,即通过买壳控股上市公司,取得上市公司的配股权以便能够通过股市筹集企业长期发展的资金。那么,什么样的上市公司才成其为“壳”呢?广义地说,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存在着被收购的可能。然而,从市场操作的角度看,人们通常把那些总股本不大、股权相对分散、公司经营不善、出现连续亏损或接近亏损、股价低迷的上市公司称之为“壳”,笔者以为倒也名副其实,因为这类公司资产差不多被淘空了,行业地位与市场前景已岌岌可危,除了占据着“上市公司”这张壳以外已所剩无几。
  有趣的是,这类准“壳”公司一旦被意向收购公司盯上了,甚至只在股权转让的前期接触过程中,顿时身价陡升,今年沪深证券市场最重要的题材就是这类“资产重组与并购题材”。
  所谓企业“买肉”就是指企业要把心思放在购买新的利润增长点上,去挖潜创新,到市场上去搜寻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与长远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项目或技术。在热闹纷呈的“资产重组与资本运营”市况下,“买肉”的倡议确实不同凡响。的确,在中央银行适时适度微调货币政策、企业资金形势趋于宽松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并不是手里没有资金,而是缺少能带来效益的好项目。因此,投资银行业务如果能够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帮助企业移植一些好的项目和新技术,实在不失为领先一着的创新思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