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验尸”与“体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27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各抒己见

  “验尸”与“体检”
  商正
  在房地产开发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工程项目竣工后,在结算工程项目造价款时,施工单位会向开发商提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追加钱来解决。每个问题都是在既成事实后提出的,因此,甲方乙方常常无休止地扯皮。对此,在房地产开发公司内部有个形象的说法,叫“死后验尸”。
  报载,北京颐安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探索对工程项目“生前体检”。该公司在内部实行栋号建设成本控制,工程部门实行建设投资包干,企业内部实行市场化考核。此举一出,盯现场的工程师们,脑子里的“小算盘”就开始拨拉开了,对工程项目按计划成本随时进行“体检”,使工程项目始终“健康”施工,节省了大量资金。
  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市就有600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全国多得数不胜数,若工程项目都能由“死后验尸”变“生前体检”,给国家节约的资金,何止是百万千万?
  房地产业有“死后验尸”现象,其他行业有没有?
  不断有媒介报道,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线,安装后才发现,生产线并不先进,或干脆就是以次充好的淘汰产品。若能“生前体检”,何至于费钱、费力、费时间与国外打官司?
  在市场经济中,投资新项目也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实行“计划生育”。近年来,一些大型商场或超大型商场,在一些城市遍地开花,超越了老百姓的购买力,有的建成伊始,就宣布倒闭。当初,对这些投资新项目的市场可行性研究是否进行了“体检”?如今,一些大型商场还在风风火火地建,不能不叫人担心。
  还有,有的地区号召农民弃耕田种果树,只管下令,无人指导,三五年过去,耕田荒废,树不挂果,农民兄弟根本无“尸”可“验”。
  “死后验尸”,“盖棺论定”,是一种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生前体检”,“防患于未然”则是一种集约型经营管理模式。
  时下,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若仔细观察,各行各业都有形式不同的“死后验尸”现象。一些国有企业不景气或经济效益不佳,这恐怕是原因之一。看来党中央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对于许多企业来讲,真正转变观念,落在实处,还须下一番苦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