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在澳洲感受福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27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他山之石

  在澳洲感受福特
  本报记者 江世杰
  3月上中旬,记者应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的邀请,到墨尔本访问了福特澳大利亚公司。澳洲之行,使我真切地感受到,在全球最大500家企业排名第二的福特汽车公司,有许多可供中国企业借鉴的地方。
  主动适应市场
  “福特的车真多呀!”从墨尔本机场到墨尔本市中心约一个小时车程,我们观察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汽车而得出这样的印象。
  1925年,福特澳大利亚有限公司成立。在过去17年中,有12年福特销售额居市场首位。目前在澳大利亚销售的新轿车中,每5辆就有1辆是福特生产的。刚刚过去的1997年,福特澳大利亚公司销售汽车13万多辆,而澳洲全年的汽车需求量才41万辆。
  面对如此好的成绩,福特澳大利亚公司总裁大卫·摩根却说:我们受到的压力很大,一点也不感到轻松。据他介绍,澳大利亚最多时曾有汽车制造厂6家,由于竞争特别激烈,现在只有4家。福特为了保持自己在澳洲的优势,不仅在墨尔本郊区设立了汽车设计研究中心,而且还投入巨资在墨尔本西南80公里的悠扬山中,建立了占地700多公顷的大型试车场和各种试验室。
  大卫·摩根总裁告诉记者,从1960年就开始生产的猎鹰牌轿车,之所以能长期占领悉尼、墨尔本的出租车市场,完全是福特澳大利亚公司经常向出租汽车公司征求意见,按照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车型的结果。比如,猎鹰轿车的内部空间在澳洲生产的同类车中是最大的;连司机共有6个座位,比别的车多1个;将烧汽油改为烧液化石油气,大大降低了燃料费用,很受车主的欢迎;当政府规定出租车要漆成黄颜色时,又是福特最先做到……
  看来,主动地适应市场,是一切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基本经验。
  赛车,为新技术开道
  在墨尔本,我们观看了1998年F1A一级方程式世界锦标赛的资格赛、热身赛、格兰披士大赛。
  赛后采访福特赛车技术部主任、福特欧洲赛车运动负责人以及车队领队,使我们了解到福特等大汽车公司热衷于赛车运动的真实目的。
  原来,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就是一个赛车运动迷。60年代中期,一级方程式大赛兴起。30年来福特公司共参加大奖赛423次,其中174次获胜,13人次获得世界冠军,10次获得制造厂商世界冠军。
  促进销售和提高形象,固然是大汽车公司涉足赛车领域的重要目的,但却不是目的的全部。“汽车运动是汽车生产厂家的运动,自汽车问世以来一直如此。汽车厂家来到汽车运动技术的前沿寻求知识和发展,进行开发和竞争,原本是十分自然的事情。”福特欧洲汽车运动总监马丁·维特克的一席话,使我们茅塞顿开。这样,福特公司于1996年宣布在公司先进汽车技术部内再组建汽车运动技术部(大约40名工程师,按专业分组),每年要为自己的赛车队补助经费6000多万美元,就很好理解了。说到底,他们是利用汽车运动作发明与革新汽车技术的试验台。
  在采访中,福特公司负责汽车运动的朋友多次问我们: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搞大型赛车活动?如果主办亚洲或世界级的拉力赛和一级方程式大赛,福特公司的车队愿意参加捧场。我想,短期内我们恐怕当不了这个“东道主”。但是,我希望我们的大汽车厂家的领导人,尽早成为亨利·福特那样的“赛车运动迷”,自觉地利用汽车运动来开发汽车新技术并扩大自己公司的影响。也只有在几个大汽车厂家的支持、参与下,中国的汽车运动才有可能蓬蓬勃勃开展起来。
  互惠互利促合作
  在澳洲访问福特,还有两件事让人想得很多。
  一是在墨尔本汽车总装厂参观时被告知:定于今年下半年走下生产线的98新款猎鹰轿车,将第一次使用福特在中国的合资企业生产的零部件:上海福华玻璃有限公司的3万套汽车玻璃;上海福电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的8500套车用电子产品。据介绍,福华、福电是福特分别与上海耀华玻璃厂、上海自动化仪表公司建立的合资企业。因为技术起点高,福华在成立一年后就取得向福特澳大利亚公司的猎鹰牌轿车出口玻璃的业务,成为中国第一家直接参与为国外著名汽车产品开发配套的企业。福电一开始定下的目标就是“为中国和国外汽车公司提供全套车用电子产品”,1997年已向海外出口了45万套电子产品。这表明,福特公司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很注意为其在华合资企业寻找向国际市场拓展业务的机会。这与某些合资企业的外方规定“合资企业的产品只能在中国销售,不允许进入外方已占领的市场”,形成鲜明对比。
  二是在墨尔本、悉尼浩浩荡荡的车流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与我国江铃汽车公司生产的“全顺”一模一样的“TRANSIT”轻型商用车。“全顺”是福特“TRANSIT”的中国版,是由江铃和福特分别成立开发设计小组,共同完成改型的。某些合资企业的外方,从牢固控制产品权出发,极不愿意让中方参与开发、设计新产品。记者在国内首次看到“全顺”时曾想:我们会不会又重犯引进轿车技术时的错误而引进一个“老掉牙”的车型?此次在澳洲看见在英国生产的江铃“全顺”原型车“TRANSIT”,说明并没有出现“我们投产、他们停产”的情况,而且市场上还很畅销,年销量在30万辆以上,我的疑虑也就打消了。
  商业往来,互惠互利;合资合作,诚心诚意。但愿这不是福特为在中国拿到整车项目而作的姿态,而是福特公司近95年来发达昌盛的真正原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