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法苑古树绽新枝——记百年校庆中的北大法律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28
第11版(法制纵横)
专栏:

  法苑古树绽新枝
  ——记百年校庆中的北大法律系
  本报记者 苏宁
  有心人也许还会记得,近年来,中共中央六次举办法制讲座。其中最近的这一次关于《科技进步与法制建设》讲座的主讲人,是主持过科技法制系统工程、信息高速公路政策法律研究等十多项国家课题研究的北京大学法律系罗玉中教授。
  无独有偶,在此一年前,在中央举办的第四次关于《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的法制讲座上,主讲人、外交学院副教授卢松,也是14年前北京大学法律系的毕业生。
  北京大学法律系,这个中国法律教育史上历史最悠久的法律院系,诞生于清末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先生受命主持修律之际。她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风雨中历尽沧桑,终于迎来了新中国新法学的曙光。90多年来,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先后在法律系执数,其中著名者李大钊、马寅初、陈守一、甘雨沛、芮沐、龚祥瑞、王铁崖、赵理海等,他们为北大法律系脚踏实地、科学严谨学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2年高等院校调整,北大法律系一度并入他校。但两年之后,在当时政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法委员会主任董必武的关心和北京大学马寅初校长的支持下,司法部教育司司长、著名法学家、教育家陈守一教授与一批精干的干部和著名教授,重建北大法律系。文革期间,北大法律系虽然受到严重冲击,但由于全体教职员工的据理力争,它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免遭解散厄运的法律院系。
  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春天,也带来了法制教育的春天。作为北京大学目前的文科第一大系,20年来,共有上万名从大专至博士等不同类型的学生从北大法律系毕业。他们的足迹遍布海内外,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推进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北大法律系目前拥有教职员工110多人,其中拥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占60%以上,中青年教师占1/3以上。“八五”期间,共有16位中青年学者的22项科研成果获得市、校级的各类奖励。法律系的教师参与了宪法、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刑法等30多项法律的起草、修改工作。1956年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1979年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四人帮”时,法律系教师都曾以兼职律师身份,受国家委派为被告出庭辩护。1996年和1997年,北大法律系著名海洋法专家赵理海教授和著名国际法专家王铁崖教授分别当选为设在德国汉堡的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和联合国海牙国际法庭大法官。这是中国人的首次入选,它既是北大法律系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近年来,北大法律系的长足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在海外学有所长的有志者回国任教。1982年毕业于北大法律系、现年43岁的朱苏力教授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朱苏力1992年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重回母校执教,几年来著述、翻译达300余万字,在国内法理学、法社会学界颇有影响,其专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是1997年上了国内畅销书排行榜的唯一一本法学著作。
  43岁的金融法专家、法律系主任吴志攀在谈到本届班子任期目标时,给自己定下了“虚实结合”的四项任务:自筹资金建成至少包含80台以上电脑在内、能与国外法学院进行远程电脑教学、数据库检索的法律多媒体电脑机房;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定期赴国外交流;在继续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在环境与资源保护、知识产权、金融法与税法、国际人权问题、司法制度与法社会学等新兴学科不断发展、创新;向全社会敞开大门,加强交流,提供服务,争取支持。
  “辉煌是过去的,成绩是前人的。风风雨雨一百年决不能就此画上句号。我们不应满足于过去,唯有奋起拼搏,让北大再拥有下一个辉煌的百年。”这是票据法专家王小能副教授的肺腑之言,也是法律系全体同仁的共同心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