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渭北煤田上的勘探人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11-19
第2版()
专栏:

渭北煤田上的勘探人员
新华社记者 孙传镐
在陕西省渭北煤田的山坡上和高岗上,耸立着一个个白色的“尖塔”,钻探机日夜发出隆隆的响声,伴合着勘探人员的劳动歌声。勘探这个煤田的人们,经过最近两年来的辛勤劳动,已经为国家贡献出一笔珍贵的礼物——从地下找到了大量可采的煤藏。
天还蒙蒙亮,这片广漠的黄土高原上,出现了一队队的人群。有的扛着仪器,有的背着标尺、水壶……,一天的野外工作便开始了。他们整天奔波在谷沟之间,连中午的休息时间也很少停止工作。他们常常一面啃着冷馒头,一面进行观察或记录;一到晚上,仍不顾疲劳地整理和计算白天的测量成果。水准组梁强亚和徐士宏是两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年青小伙子。有一次,他们快要测完一个观察点的时候,天已黑了。从仪器的镜内望到水准尺,只是一团模糊,测不准确,梁强亚心里想:“这一困难,咬咬牙也要战胜它。”于是,他就跑到附近找到了一堆废木料,在水准尺旁燃起了熊熊的火光。这样,他们胜利地测完了这个观察点。李超年是一个青年团员,他担任的是清理基线场工作。有一次,他和测量工作人员们拉动几十公斤重的打桩器,将一根根粗大的木桩打进地基,虽然双手磨起了许多青紫的血泡,但他还是坚持工作。在他的带头和影响下,其他人员也积极工作,结果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
最近由班长提升为钻探机机长的郭高厚,两年前还是个连机器也没有看见过的小学生,现在却已成为操纵钻探机的能手了。一个分队长向我谈起这位新机长的模范事迹时说:小郭这人最大的特点是肯钻研,劳动态度好。平时一有空,他就学习“钻探初级教程”读本,所以他的技术水平提高得很快。今年,郭高厚试用苏联先进经验——“钢砂钻进法”时,因缺乏经验,试用几次效果不好。后来,他找到了投钢砂的窍门,掌握了水泵给水量的多少,钻进效率就有提高。十月份,他所领导的六号钻机采用这个方法,共钻进了二百七十九公尺,超过国家规定定额的一倍。
今年六月,三号钻机打完一个孔后,正要把钻机搬到另一个地区进行钻探,忽然下起大雨,山路泥泞得又黏又滑,光人走还有困难,汽车更不能开。但钻探工人们为了很快地完成新任务,他们说:“没有汽车,咱们自己来扛吧!”季竹青和刘克甲等四个人,首先抬起一根八公尺长四百公斤重的基台木,工务科萧科长也抢着背了钻塔上一根铁拉手。大伙儿一脚深一脚浅地在泥泞的山路上走。搬了一天,有的同志肩膀压肿了,有的同志腿擦破了,但大家都没说一句怨言。五天后,他们的钻机在新的工地上又隆隆开动了。
每逢到那个钻机打到了煤层,煤田上的勘探人员们就像有大喜事一样的互相传告。老机长董金元回忆起第一次取到煤芯时的情景说:那是一九五三年五月四日的半夜里,祖国的人们早已进入梦乡,而渭北煤田六号钻机场上的人们为了很快取出煤芯,班长小心翼翼地掌握着“给进把”,旁边是机长、钻工……,大家的心情又紧张又兴奋,一秒、两秒……过去了,啊!煤芯取上来了!当他们拿到深藏在几百公尺地底下的黑煤时,不禁兴奋得互相握手,欢呼起来了。
渭北煤田上的人们为了迅速探出地下的宝藏,加速国家的工业化,他们日日夜夜地辛勤劳动着。在煤田的原野上,经常听到他们愉快的唱着:
“我们愉快的歌唱在遥远的边疆,
我们忘我地劳动在美丽的矿山,
为祖国的繁荣而富强,
负起了勘探矿藏的艰巨重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