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联合国讲坛的模拟外交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27
第7版(国际)
专栏:特写

  联合国讲坛的模拟外交官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符福渊 周德武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林少文
  不久前的一个周末,联合国大厅内人声鼎沸,看上去比工作日还要忙。来自世界13个国家的2000多位“外交官”来到这里,举行联合国“有关会议”。中国代表团的席位上出现了黄头发、蓝眼睛的白种人。
  此次活动是由美国“全国模拟联合国”组织举办。他们每年从全美主要大学挑选大学生扮演各国外交官,每个大学代表一个国家来纽约召开“模拟联合国会议”。会议组织者之一的比松女士告诉记者,主办此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全世界的年轻人,让他们懂得联合国的运作方式,了解世界发生大事对他们未来的影响,了解自身在未来可以发挥的作用。
  坐在中国代表团席位的几位大学生引起了记者的极大兴趣,他们都是来自美国杨伯翰大学的学生。利用会议的间隙,记者与他们攀谈起来。正在攻读国际法和外交专业的伦德女士说:“原来我对中国了解并不多,但我迫切希望了解她。老师给了我两个选择,要么代表中欧的一个国家,要么代表中国。我选择了中国。”为了扮演好“中国外交官”的角色,她多次去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与中国新闻官员及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官员进行交谈,通过几个月的调研,比过去更加了解中国,也纠正了过去对中国的很多误解。她说:“为了准确代表中国,我必须努力了解中国,而不是想当然。”
  埃尔斯沃斯也是来自杨伯翰的一名外交专业大学生。他充当“中国外交官”是导师为他作的选择。他解释说,“导师认为我对中国的误解太深,希望我能通过扮演这个角色,更好地理解中国”。当他与中国外交官刚开始接触时,发现分歧很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双方的距离越来越小。埃尔斯沃斯整整花了三个月时间,熟悉中国政策。“亲身经历的体会比看电视、读报纸更深,我对中国的认识更深了。”他深有感触地说,“看来我的导师是对的”。
  一些学生表示,通过此次模拟会议,对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的作用有了进一步了解,也深感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在联合国加强合作的重要性。米切尔·布热纳向记者表示,他相信克林顿即将对中国的访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必须加深两国的了解,增进双方的合作。(本报纽约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