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柴达木一青年——“初进柴达木”组诗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11-19
第3版()
专栏:

柴达木一青年
——“初进柴达木”组诗之三
李季
在我们光辉灿烂的生活里,
有着多少个黄金铸成的青年。
他们像鱼一样的在大海里游泳,
像鹰一样的飞上雪线以上的高山。
就像刚刚离开弹筒的火箭炮弹,
他们单纯而又勇敢地飞驰向前。
他们的热情能使钢铁化成汁液,
他们的意志会把严寒变为春天。
在北海的游艇上你曾经见过他,
他的歌声也曾飘荡在大雁塔前。
在那狂欢之夜的天安门广场上,
多少个姑娘曾把他的舞姿赞叹。
我认识他是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
这时他已是个石油地质探勘队员。
他的面孔已经晒得黑了,手也变得粗糙,
他已经在盆地里工作了整整半年。
在盆地里工作的人们都知道他,
和在大学时一样,他还是青年团的支部委员。
他用地质工作者特有的热情来欢迎我们,
就像那些白发的探索大自然奥秘的人们一般。
虽然他为了欢迎从关内来的亲人,
特地在破旧的工作服上加了一件罩衫;
可是,他的这一件深蓝色的“礼服”,
却也是这个补绽和那个补绽紧相接连。
像一个全副武装的国防军的战士,
他整天地携带着气压表和小罗盘。
暗绿色的背囊和他的那把小榔头,
就是在睡觉时也没有离开过他身边。
在去昆仑山下探测水源的路上,
我们在吉普车上把心事交谈:
辽阔得像海洋似的盆地里见不到一个人,
因为缺水,多少天连个鸟兽也难以看见。
每一天都要经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午夜里穿上皮衣,到中午又脱得只剩一件衬衫。
刚刚离开北京,一下子就来到盆地里,
他对这终日爬山的野外生活,的确有些过不惯。
是那巍峨的昆仑山消除了他的疲劳,
是那黄金般的油沙把他的热情点燃。
祖国的柴达木简直是一座聚宝盆啊,
在这里工作自有光荣和幸福与你作伴。
每当他坐在点燃着蜡烛的小桌前填写报表,
那些浸透着石油香味的数目字都会使他狂欢;
他好像看见了戈壁上一行行的脚印,
都已经安装起了又粗又大的输油管。
艰苦的劳动最能把人的意志锻炼,
支持着他的是为祖国寻找新油田的信念。
他开始习惯了用沙子洗碗、洗脚的生活,
也学会了几天不喝水,一根烟吸它三天。
所有的话,他都说得那样真实,
只有一件事他却把我欺骗。
他说在盆地里他从来没有害过病,
医生同志说这是他的谎言。
在详查油沙山地质构造的那一天,
他一股劲地坚持工作到太阳落山。
在海浪似的沙滩上他迷失了道路,
像匹野马似的,他在戈壁上睡了一夜晚。
漆黑的夜幕,冰冷的沙滩,
包围着他的是冰点以下的严寒。
为了怕寒冷冻坏了宝贵的仪器,
他从身上脱下棉衣把仪器包掩。
“这一夜,仪器当然没有受到损坏,
我们却为他的重感冒忙碌了好几天。
这里的年轻人们都是这个样子,
好像仪器比他们的身体更要值钱。”
明天一早,我们就要离开盆地,
夜晚我们睡在一个帐棚里边。
已经三点钟了,他还没有入睡,
他总是在行军床上左右翻转。
这颗年轻的心在为什么激动?
我不由地又和他继续攀谈:
“几天之后,我们就要回到北京,
写封信吧,我一定送到她的手边。”
“我就是在为这件事情熬煎,——
这么多的话,怎么能够写得完?
请你回到北京时给她捎几句话,
顺便也把我们的生活给她谈谈。
“将来一定会有那么一天,
她在同一天里为两个喜讯狂欢:
我坐着从盆地里开出的快车回到北京;
我们给祖国在柴达木找到了新的油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