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阅读
  • 0回复

重教为先 兴教为本 支教为荣——丹阳加速教育现代化建设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02
第1版(要闻)
专栏:

  重教为先 兴教为本 支教为荣
  ——丹阳加速教育现代化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李济国
  编者按:“重教为先,兴教为本,支教为荣”,江苏丹阳市加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事迹生动感人。读一读这篇报道,我们为丹阳市各级领导干部把“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到实处而叫好。
  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是一大战略决策,一方面随着国家财力增强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发展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同时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形式,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大政方针已经明确,现在的关键是要工作到位,千方百计抓落实。
  在江苏省丹阳市农村采访,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座现代化的中学、小学、幼儿园。
  丹阳经济实力在江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教育发展却跃入全省先进行列。去年江苏全省通过验收的九所省级实验小学,丹阳就占了四所;江苏提出两年内在全省建成十个“教育现代化示范乡镇”,丹阳就已建成两个,还建成了四个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先进乡镇;国家重点职高——丹阳市职教中心被评为“江苏省县(市)级电大办学先进集体”,并有四所成教中心和三所职高被评为“省重点成教中心”或“省重点职高”。
  教育现代化成为“一把手工程”
  “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在丹阳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市委、市政府自一九九六年颁发《丹阳市教育发展“九五”计划和二○一○年远景目标》后,一九九七年又把教育现代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教育现代化建设成了“一把手工程”。在乡镇财税体制改革后,很多乡镇坚持教育发展的目标不变,投入不减。市属各有关部门对教育现代化建设予以大力支持,通力合作。
  “引人家的钱办我们的事,集社会上的钱办教育上的事,用自己的钱办好学校的事”,丹阳市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格局业已形成。近两年来用于学校基本建设和内部设施的总投入达到二点一六亿元,新建校舍的总面积达到二十二点四万平方米,中小学生人均占地面积达三十五平方米,建筑面积达九点六平方米。全市半数以上的中学、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心小学和四分之一以上的乡村小学建立了综合楼(又称艺术楼和实验楼),配备了音乐、美术、劳技、科技等设施和器材。全市三百二十所学校已有二百多所班班配齐“两机一幕”(电视机、投影仪、电教银幕)或“三机一幕”(电视机、收录机、投影仪、电教银幕);部分学校安装了闭路电视,有些示范性骨干学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和阶梯教室;全市各类学校建成的合格微机室有六十八个,配备微机一千六百台;建成的合格语音室有四十一个;有的中小学还建有体育馆或风雨活动室。在丹阳教师新村,分一、二期工程建设教师住房,城区教师人均居住面积达到十五平方米,套房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五。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在丹阳已是现实。
  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丹阳市完全中学近两年内调整到位,从原来十五所调整到目前的九所,所有定点高中以装备条件现代化为突破口,迅速步入现代化建设轨道。丹阳市第五中学、丹阳市第六中学,就是在撤并几个乡镇的高中部后,新建的完全中学。这两所中学,学生可住读,全部建成后达到现代化学校的办学标准。
  两年来,全市撤并了82所农村小学和初级中学,完成了高中布点工作,优化了学校布局和教学资源配置,较好地发挥了规模办学效益。去年全市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2.4%,比1996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小学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保持在98%以上;7—15周岁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率提高到95%;高中阶段入学率达76.67%,比1996年提高了3.67个百分点,高考录取人数有较大增长,达1399人;南京大学丹阳学院继续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招生任务;职教与普高招生已形成1.35∶1的比例,有61名职校毕业生被专业对口的高等院校录取;青壮年非文盲率巩固在99%以上,各种成人岗位技术培训率达40%;全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5年;每万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人数从1996年的112人提高到122人。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的加强。去年,丹阳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了98.6%、92.2%、62%。其中,小学教师的专科率已上升到16.8%,初中教师的本科率已上升到13.2%;教师现代教学手段运用水平提高。与此同时,校长队伍建设通过一抓思想更新,二抓用人机制转换,三抓培训提高,四抓学历达标,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到1997年止,丹阳市已有96名30至40岁的青年教师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小学校长的专科率已达95%,中学校长的本科率已达65%。
  教育现代化建设应有的意识
  1997年丹阳市被评为“全国‘双基’教育先进县(市)”(“双基”指基本普及9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江苏省教育先进县(市)”。这有深厚的基础。如今在丹阳农村,所到之处,所见所闻,无不让人振奋、喜悦:乡镇与乡镇、学校与学校,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珥陵镇力争成为苏中地区教育第一镇,一马当先;界牌镇瞄准教育现代化示范乡镇,当仁不让;里庄镇盯住镇江市第一批教育现代化乡镇,奋勇争先;河阳镇原来默默无闻,而今全新的一座现代化镇中心小学,拔地而起;埤城镇全力改造镇中学和镇中心小学,奋起直追;豆庄镇易地新建的镇中心小学,堪称一流……丹阳市委书记胡志贤、教育局局长刘国荣谈到丹阳市的乡镇由过去比办企业到现在比办学校这一深刻变化,他们的看法不无启示:
  一是教育现代化建设必须强化“机遇”意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正强烈地呼唤着人才素质的现代化;而现代化的人才培训,必须依靠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对乡镇的现代化建设来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确实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大泊、云林等乡镇的领导,正是从本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从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的实际出发,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一实际,通过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来拉动一个乡镇的现代化建设,以此凝聚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随着教育现代化建设一些重要指标的实现,乡镇现代化建设也就有了自己的“标志性”工程和“窗口”工程。
  二是教育现代化建设必须强化“到位”意识,即“认识到位、规划到位、工作到位”的意识要十分强烈。通过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来带动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建设,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珥陵、吕城、导士等乡镇党政领导说得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这个问题上,只能到位,不能推诿;只能上,不能下;只能进,不能退。”
  三是教育现代化建设必须强化“投入”意识。目前,丹阳市乡镇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硬件建设任务相对说比较重,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这就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优先保证教育投入,不失时机打好攻坚战,争取在2000年之前成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达标县(市)。
  压题照片:丹阳市珥陵镇中学校景。
  本报记者 张雅心 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