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两代情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05
第1版(要闻)
专栏:我与人民日报征文

  两代情缘
  傅喜群
  双休日,一踏进家门,老父便拿着一张人民日报冲我嚷开了:“儿啊!你回来得正好,人民日报50岁生日举办征文,你赶快写写,就算作我们父子俩献的一份礼物吧!它可是我家两代的大恩人啦!”话音刚落,泪水已从父亲那浑浊的老眼夺眶而出。
  我心头一热,父亲说的又何尝不是实话!今年70岁的父亲,小时候家穷只上过几天学。解放后,靠正直、厚道和能干被群众推选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他识字不多,只得拜人民日报为“师”,他指着报上的字,一个一个地请教别人,渐渐地,他不但识字多了,而且还从人民日报文章中学得了党中央方针、政策和精神。记得那年许多地方盛行割“资本主义尾巴”,规定社员不准多养鸡鸭和种自留地。可父亲就是不信邪,他发动群众把自留地全种上红薯。公社负责包队的干部发现后,要他派人去拔掉,他拿出一张早就准备好的人民日报,指着上面的一篇文章读给干部听,据理力争,驳得对方面红耳赤。翌年,有的地方都发生了饿死人的现象,而我们大队却侥幸地躲过了灾荒。从那时起,父亲似乎悟出了党报的“真谛”,对人民日报必订、必读、必集、必收藏。若要问他几十年是如何当好一村之主的?他总是充满深情地说:人民日报引路、党培养、自努力、群众帮。
  我中学毕业时,工作无着落,心情非常沮丧。年老离职的父亲从他那厚厚一沓人民日报中找出一张泛黄的旧报纸,指着上面一篇《榜上无名脚下有路》,记一个落榜青年发奋自学成才的事迹文章给我看,使我深受启发,从而做起了“新闻梦”。之后,我又多次得到人民日报社编辑老师的鼓励和热心教导。我寄去的稿件,编辑老师认真处理,给我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有的建议我改投其它报刊。一位老编辑教我写作技巧,送我学习新闻写作的书籍,并给我赠言:不急不躁,既热又冷,努力坚持,定能成功。在他们的激励和帮助下,近8年来,我克服身居偏僻贫困山区的重重困难,先后在中央、省市等报刊电台播发文章1586篇,18次在市以上新闻单位获奖。其中我采写的通讯《灵官农家新时尚》在1996年12月14日的人民日报五版头条发表后,又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以1800多字的篇幅向海外广泛传播,并被省市两级党报评为1996年度好新闻奖。1996年底,祁东县委、县政府破格把我从山沟沟里借到县委宣传部从事专职新闻报道工作。因此,我要说:“是人民日报圆了我的‘新闻梦’,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它是我家两代的指路明灯。”
  (作者单位:湖南祁东县委宣传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