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锻造强者的性格——从北大方正看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07
第1版(要闻)
专栏:

  锻造强者的性格
  ——从北大方正看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
  本报记者 李新彦 杨健
  成立仅仅十年的北大方正集团,已经在北京大学百年史上写下极为辉煌的一页。短短十年中,它的资产猛增7000余倍,成为全球中文电子出版系统最大的开发商和供应商。它始终领导着中文印刷领域“告别铅与火”的革命,并在指纹识别、数字视频、系统集成、多媒体技术等方面时有惊世之作。一时间,国际上著名媒体的记者蜂拥而至,探访这一经济奇迹背后隐藏的奥秘。
  强烈的忧患意识,磨砺出方正卓越的创新精神;在方正看来,这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存之道
  前些年采访方正集团,方正创始人王选院士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在美国,90%的高新技术企业维持不了五年就得关门。
  如今的方正,已经发展成为拥有30亿元资产、年产值近60亿元的跨国集团,占领了80%以上的国内印刷业市场和海外华文报业市场。
  于是,王选开始念叨另一句话:占有90%市场份额的企业通常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下坡路。
  这种警醒和自励,使方正一如既往地恪守着创业时沉稳踏实的风格。
  在方正,最好的车是一辆奥迪2.6,而且只用于接待贵宾。董事长张玉峰每次出差乘机都坐经济舱,用他的话来说:“坐头等舱的人又不会比我先到。”
  方正股票在香港上市,董事们的酬金不及其他类似公司的1/4。董事会一致认为,眼下还是艰苦创业的时候。
  任凭别人怎样争当“标王”,方正在广告花销上始终精打细算,与它每年占销售收入近5%的研究开发投入形成鲜明对照。张玉峰对此的解释是:“如果不具备技术上的强劲实力,让全世界都知道方正又有什么用?”
  强烈的忧患意识,逼着方正不断赶在新的一轮技术升级换代之前淘汰自己的得意之作,保持着锐气。
  80年代末,微软的“视窗”软件在国内还不流行,方正就开始着手将排版系统的应用程序移植于其平台上。几年后,“视窗”系统风行世界,方正未雨绸缪,保住了领先的优势。
  90年代初,新的页面描述语言国际标准尚未确立,方正认准了这一开放式的发展方向,忍痛割舍已经拥有几万家用户的旧有封闭系统,几乎与国外厂商同时发布了符合新标准的产品。
  如今,方正又凭借领先的栅格图像处理器和软插件技术,成功地进入了日本市场。今年4月15日,日本最著名的杂志集团开始用方正系统出版杂志。而此前五个月,IBM公司已决定在全球市场代理销售方正的产品。与此同时,方正积极参与马来西亚多媒体超级走廊的建设,在那里投巨资开发新的应用软件。经验告诉方正,面对经济实力远强于己的对手,创新的“攻”永远比跟踪的“守”更容易占得先机。
  北大雄厚的人才、技术基础是方正旺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无论是电子出版系统,还是指纹识别、动画制作、精细化工等新的支柱产业,都源于北大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长期积累。对此方正比谁都清楚。所以它才会在每年给学校以3000多万元的高回报之后,仍不断无偿资助学校的科研教学;所以它才会对那些劝它摆脱学校控制的“忠告”一笑置之,与北大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忠厚的方正其实比谁都聪明。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技场上危机四伏,依靠科学头脑和市场眼光的完美组合,方正从不让自己迷失前进的方向
  方正的成功,得益于科研顶天,市场立地。换言之,也就是得益于一批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和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的结合。然而张玉峰坦言,科学家的市场头脑和企业家的科学头脑都不是天生的,做学问和做市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处理得不好,往往是技术带头人和市场开拓者分道扬镳,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付之东流。纵观中关村的发展史,许多大公司的起落沉浮,无不与此相关。
  在这方面,方正同样经历了一个艰难的磨合过程。
  方正是以出版系统出名的,出版系统也是凭借方正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才得以迅速扩张,占领了市场。可是直到1995年,做市场的方正和搞研究开发的北大计算机研究所还是彼此分立的成果转让关系。由于利益分配的冲突和价值取向的分歧,在一段时间里,两者间的矛盾几乎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双方都面临着是否另起炉灶的痛苦抉择。
  “我很清楚,自己并不具备企业家的才干,如果办企业,不仅挣不到钱,还有可能阻碍技术创新,落后于别人。”审时度势,王选竭力维持着来之不易的合作关系。而张玉峰等集团领导也认识到,离开了出版系统这一主业,离开了研究所的技术支持,方正也就不成其为方正了。
  1995年7月,张玉峰出任方正集团总裁。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公司的研究开发部门与北大计算机所合并,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与公司实现一体化,待遇同等,分配透明。
  目标的一致决定了步调的协调。在集团不遗余力加大对研究院经费投入的同时,研究院领导也开始自觉地从公司发展的角度看待研究工作和技术创新。王选反复告诫手下的年轻人,在高技术领域,不能带来利润的学术抱负是很难得到有力支持,也是很难实现的。一定要把科研与市场营销、学术上的远大抱负与追求利润紧密结合起来,树立起“市场优先”的观念。
  一体化之后,研究院的每个研究室和课题组都与相应的市场销售部门组合在一起。一方面,市场的需求信息和反馈意见源源不断地汇集到研究院,成为开发新产品和完善旧产品的灵感之源。另一方面,研究人员也直接深入到市场第一线,与用户沟通,实地进行开发。一些研究人员甚至成为营销部门的出色领导。
  我们到方正采访的时候,王选苦心策划的一项产品开发计划刚刚被市场部门否决。他承认,市场人员的分析让自己心悦诚服。那么,对市场利润的过分重视会不会扼杀掉目光远大的新思想?王选答道:“到目前为止,在方正还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使存在这种危险,这里还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它们会为新构想的实现提供足够广阔的舞台。”
  相互尊重和相互制约,保证了方正的市场拓展和学术探索不会迷失方向。对此,现任总裁张兆东有一番生动的描述:“方正是一棵大树,技术和经营管理队伍是两根粗壮的枝干,它们相伴相生,共同支撑起方正的天地。而滋养它们的,是求真务实、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
  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核心;方正的民主风气和团队精神,开发出这笔财富的最大潜能
  方正聚集着一大批年轻的创造型人才。如何把这些极具个性的俊才组合成最佳阵容,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
  有一次,张玉峰陪同当时的北大校长丁石孙出访。主人问:“当北大的校长有什么与众不同?”丁沉思片刻,答道:“当北大校长,谁都可以不听你的。”丁校长在北大深孚众望,他的回答给了张玉峰很大的启发。后来他在集团管理层内反复强调一个概念:领导绝不意味着控制。“谁的意见合理就听谁的,出了问题我替你扛着,这才是领导者应尽的责任。”
  我们问张兆东总裁怎样理解方正的民主作风。“经常有人拿着花了一个星期写好的报告来请教我。我说我提不出任何意见,‘你花了这么长时间准备,你是专家。我相信你的判断。’当然他可能有毛病,本该用10步走完的路,他走了15步。但你应该放手,让他自己迈步。他会加倍努力来回报你的信任和尊重。”
  6年前,王选下决心从科研一线上抽出身来。他明确表示,将来衡量他的工作是否有成绩,要看他能否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年轻人。
  王选有个从不离身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研究院几百名年轻人的性格和特长。每隔一段时间,他会对照其实际表现,修订记录的内容,考虑如何安排才能将他们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每次在公众场合介绍新的研究成果,王选都会把幕后的新人隆重地推向前台:“来,你站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正是在这种相互尊重的氛围中,28岁的阳振坤才敢于对自己的导师王选提出质疑,最终将王选取得的欧洲专利的内容改写了一半;也正是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26岁的赵威才得以从柜台前脱颖而出,成为市场营销的顶梁柱和最年轻的集团副总裁。
  除了尊重,王选认为,要防止年轻人打架,最好的办法是把事业做大。从高速激光打印机到地图编辑制作软件,从出版社管理系统到金融工程,方正通过不断开拓的强烈刺激,让年轻人认识到个体的力量微不足道,自觉培养彼此协作的团队精神。视野的开阔将竞争引向一个更高的层次,营造出一种更自然的和谐。在这样的集体里,一般的人才可以做出一流的成果,一流的人才会发挥出超一流的水平。
  “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亡能居尊显之位。自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矣。”据说“方正”这个名字,就取自《汉书·晁错传》中这段古老的文字。
  方正继承了中华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又在不断的探索中发展着适应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它在现实和理想、适应和超越、协作和竞争、积累和创新之间选择了自己的性格定位;而这样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它强者的命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