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山外侃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09
第8版(副刊)
专栏:茶楼

  山外侃山
  贺寿光
  我果真把自己的魂遗在大山里了吗?说不清。总之,我已经忘不了所有到过的山,还盼望着去所有没有去过的山。
  山是稳重的,这是我最初的观念。“稳如泰山”、“重于泰山”、“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些名句在我的头脑里先入为主,因此,我攀登的第一座名山是泰山。站在南天门前、未了轩下,远眺齐鲁大地,黄河像根黄绸带在天际缥缥缈缈地游动。入夜,天乌漆墨黑,如一口大锅倒扣下来,伫立天街,松涛满耳。黎明,到拱北石下,看旭日如何浮出云海,怎样把浑沌的世界染成一片辉煌,这时再多的烦恼,也会顷刻忘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绝对是因为把自己的胸怀与泰山融为一体了。杜甫有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好像泰山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山,其实不对。泰山的主峰玉皇顶海拔才不过一千五百三十二米,不用拿它与八千八百多米高的珠穆朗玛峰较量了,就是和恒山、华山、黄山、峨眉山比,它也是个“小个子”。那国人为什么如此尊崇泰山?是泰山的气质、品德使然。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好像泰山就没发生过诸如山崩、滑坡、塌方、地震之类的灾害,让人一看泰山,心里就有一种安全感、安定感、安稳感。故而历代帝王封禅,大都前往泰山,这就使泰山逐渐具有了国泰民安这样一种象征。
  山看多了,我对山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并不是天下所有的山都以稳重赢得人们尊崇的。且不说以险要闻名于世的黄山,就说武陵源的那些山吧,一座座山头都是陡峭如刀割斧斫过一般,奇峰三千,峰峰拔地而起,有的上锐下削,有的上下一般粗细,有的甚至头大尾小,像从天上倒插下来似的,看上去悬而又险。你再看云南的石林,怎么就从平地里长出一大片石质的刀枪剑戟,笔直地刺向天空?不,这不是山,分明是一群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裸露着健壮无比的筋骨,向世人宣告,这才是阳刚之美!而桂林一带的山,则与石林全然不同。这里的山全都披锦叠彩,满目青葱。群山的走势颇似一班仙女在跳着柔姿舞,缓起缓伏,轻松舒展。漓江在群山脚下汩汩流淌,更使得两岸的青山充满了灵秀之气,如同十万秀女在碧水旁濯足沐发,洗出了滋润,洗出了青春,一个个骄傲地挺起丰满的胸,展示着女性的形体美。这些山,同样让人尊崇,让人赞叹,让人喜爱。
  徐霞客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话只能作夸张看。五岳和黄山纵然美妙绝伦,也决不可能包容天下无限山色。如火山之热烈活跃、雪山之冷艳陡峭,便是黄山加上五岳都不可能有的奇绝之处。再如四周围一马平川,甚至一片汪洋,也能突兀起一座山来,人们称它叫孤山。清代的金农有诗写道:“水风多处轻抬眼,浮出青山似覆杯。”一个“浮”字,把一座水上孤山写得鲜活绝顶,这也是五岳和黄山都无法涵盖的特色。山和人一样,有个性就有影响。倘若把孤山搬到黄山群峰之间,人们就不会记得它,孤山不孤,当然就失去了光彩。
  没有山的世界是平淡的,人们有一千条理由乐山、爱山,但突出表现在游山。奇怪的是,那么多“好入名山游”的人,却极少有肯在名山留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游山玩水只是为了消遣,为了满足一下自己游玩的欲望。他们如云如风,来去匆匆。美景妙境常常覆盖着清苦与寂寞。
  说山里穷,就把山里人家搬迁出来。八十年代,政府曾出钱为一批山里人在山外盖了房,铺好路,通上水和电,这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吗?可他们不领这个情,一有机会自己又搬回那个缺水无电的山旮旯去,宁可守穷,贱土难离呀!
  观念如山。世上有各式各样的山,也有各式各样的观念。山体的自然隆起与塌陷,那是大地的观念。火山喷发,撼天动地,力量无穷,一次喷发,就是大地的一次观念解放与更新。
  当然,山变了,人的观念不一定变。但人的观念变了,山却一定会变。而今,公路、铁路、航线正在往山区延伸,更有那看不见的电波,铺就了宽广无边的信息高速通道,正在把山里山外联在一块一览无余的小小屏幕上。前不久,西部大山里有一位养蛇的人,自己拿出十多万元,加入了国际信息互联网络,一下子就把整个世界拉进了大山。于是,大山开始走向真正意义上的风景线,而不再是离不开的那方“贱土”。一个三峡工程,上百万人口的大迁徙,工作进展是如此顺利。城里人纷纷进山,山里人也纷纷进城,真的是世道在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