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真正的艺术家——乌兰诺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10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真正的艺术家
  ——乌兰诺娃
  许宏治
  俄罗斯杰出的芭蕾舞艺术大师加琳娜·谢尔盖耶夫娜·乌兰诺娃走完了她88年的人生道路,于今年3月21日与世长辞。
  3月25日中午,乌兰诺娃追悼会在莫斯科大剧院内的“白厅”隆重举行。许多莫斯科市民从清早起就等候在大剧院门前的广场上。他们排成长长的队伍,去向这位他们深深爱戴的艺术家表示最后的敬意,并把一束束鲜花放在她身边。大厅里回响着芭蕾舞剧《睡美人》中的乐曲以及圣—桑的名曲《天鹅》的旋律。追悼会上宣读了叶利钦总统的唁电。
  乌兰诺娃早在60年代就已告别舞台,因此今天的俄罗斯人大多数都没有看过她的演出。但现在活跃在俄罗斯芭蕾舞台上的许多著名演员,实际上可以说是她的再传弟子。乌兰诺娃的名字已经永远载入俄罗斯和世界的芭蕾艺术史册。
  乌兰诺娃于1910年出生于圣彼得堡的一个艺术世家。她的母亲是一位芭蕾舞演员,父亲是圣彼得堡马林剧院的导演。她从小受到父母熏陶,酷爱舞蹈艺术。1928年于列宁格勒舞蹈学校毕业后,正式成为马林剧院的一名芭蕾舞演员。
  1942年乌兰诺娃来到莫斯科,进入大剧院,并成为大剧院的台柱之一。60年代告别舞台后,她仍在大剧院担任舞蹈编导和教师。
  在3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乌兰诺娃在《天鹅湖》、《睡美人》等多部芭蕾舞剧中创造了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但她本人最为偏爱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吉赛尔》。
  芭蕾舞界普遍公认,乌兰诺娃是苏联芭蕾舞艺术的象征,她的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乌兰诺娃是不可替代的,她的去世意味着芭蕾艺术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俄罗斯文化部长杰缅季耶娃指出,乌兰诺娃的逝世是俄罗斯文化无法弥补的损失。
  俄罗斯报纸发表评论认为,乌兰诺娃推翻了艺术界许多陈规。也许正是由于她的出现,芭蕾从上流社会的娱乐变成了从国王到家庭主妇都能欣赏的艺术。她的演出仿佛像“看得见的音乐”一样美妙,同时又总是使人感到言犹未尽,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看过《天鹅湖》的人都不会忘记,女主角奥杰塔那双臂奇妙无比的优美动作,那活脱脱的是天鹅洁白的翅膀。这令人叫绝的动作,正是乌兰诺娃的创造。对于她创造的众多艺术形象,人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这里唯独没有一样东西:形式主义。
  告别舞台后,她在大剧院当教师时,不仅向弟子们传授单纯的芭蕾技巧,而且力图帮助他们提高艺术素养,在舞台上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余生也晚,未能有机会目睹乌兰诺娃的演出。但她的名字从我50年代上中学时起便耳熟能详。去年夏天,莫斯科国际芭蕾舞比赛期间,我终于有幸亲眼见到了乌兰诺娃。比赛是在大剧院附近的轻歌剧院进行的。满头银丝的乌兰诺娃身穿一件素净的碎花连衣裙,坐在离记者席不远的评委席上。当她走进场内入席及幕间休息临时退场之际,大家都自发地向她鼓掌致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是当时她虽已是87岁高龄,但身材还是那么匀称,步履还是那么轻盈。当时我想,这大概是她练功几十年、根底深厚的缘故。二是她显得那样和蔼可亲,丝毫没有名人的架子,令人起敬。
  乌兰诺娃是一位不仅在俄罗斯,而且在全世界享有盛名的大艺术家。在国内,她多次获得各种勋章和荣誉称号;在国际上,她也获得过各种荣誉。1956年她随大剧院到伦敦等地巡回演出时,她创造的朱丽叶和吉赛尔的形象轰动了全欧洲。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时,她曾到中国演出,使中国观众大饱眼福。
  舞台上的乌兰诺娃形象极富艺术魅力,但又是朴实、自然、含蓄的。在生活中她给人的印象也是如此。导演波克罗夫斯基回忆说,乌兰诺娃一生专注于事业、艺术。她是一个天才,又是一个朴实、纯洁和正直的人。她把名利看得很淡,对给予她的各种荣誉并不在意。一两年前,一位保姆在她家里发现一个奇怪的盒子。里面有几件连衣裙,还有一些早已干枯的花瓣。原来这是前法国总统戴高乐送给她的。她早已忘了这些礼物。在日常生活方面,她也没有很高的要求,习惯于俭朴的生活,不追求奢华。平时,她总是尽量躲避社交活动和公开出头露面,不愿接受记者采访。有一回,《生意人报》的一位记者终于得到一次电话采访她的机会。这是少有的例外。采访时记者问她,是否打算到别墅去度假。她回答说,她从来就没有别墅。
  乌兰诺娃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她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献给了芭蕾艺术。正如叶利钦总统在唁电中所说:“乌兰诺娃的生活和创作将永远成为俄罗斯艺术家的楷模”。按照她的遗愿,她被安葬在莫斯科新圣母公墓。这里是俄罗斯许多文化艺术界杰出人物的长眠之地。大剧院负责人瓦西里耶夫宣布,剧院内将设立乌兰诺娃纪念厅。他说:“只要俄罗斯还有芭蕾,人们就会永远记得她。”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