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媒体操作和时代回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10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媒体操作和时代回声
  边芹
  看了电影《泰坦尼克号》,总让我联想到消失尚不到一年的戴安娜。再没有比在这个不幸女人身上和在这部名噪一时的影片上更让人看到时代喧嚣的大潮之泛滥、之不可理喻、之势不可挡了。其实,这个大潮的制造者就是媒体。
  君不见,今天的媒体已成为一部十分强大的机器。借助着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它的确已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就以影片《泰坦尼克号》为例,我们从媒体开始报道这部电影之时,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同样的一些说词:“《泰坦尼克号》创造了电影史上‘最’的纪录”,“最高制作费2.5亿美元、最高票房纪录(超过12亿美元)”,“本世纪最后一个娱乐热点”,“奥斯卡70年的历史中,只有《宾虚》一片能与《泰坦尼克号》媲美,获得11项奥斯卡奖”,“男主角‘杰克’迷倒无数少女”等等。更有甚者,连用词用语都雷同。不论是电视台、电台,还是大大小小的报纸杂志,还要加上异军突起的因特网,都在重复着一个不知从哪里传出的声音。而且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全世界都在重复。这个声音之一致,信息传播之广告化,以及操作者们之心甘情愿,远远超过了任何形式的舆论宣传。
  令人吃惊的是,没有人对上述的信息表示异议,亦没有人敢于怀疑这是不是制片商用来推销商品的漂亮宣传,更没有人提醒,历史和现实都早已证明奥斯卡奖并不是艺术成就的绝对标志。人们只在那里重复他所看到、听来、抄来的信息。这个信息可能是从西方的某个大通讯社发出的,也许只是出自一个平庸的小记者之手,再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传去。好像一个人、一个作品、一个事件被说得越多,就越有人要说,以至于成为一个永不停歇的旋转木马。于是乎全世界多少亿人为这个死于车祸的女人“送葬”,无数人为她扼腕流泪。有谁惊呼一声:她究竟为这个世界作出了什么天大的贡献,要受如此“殊荣”?
  可以想象,近几个月,全世界不知有多少家杂志会用莱昂那多·迪卡普里奥或凯特·温斯莉特(《泰》片的男女主人公扮演者)的玉照为封面,不知有多少家报纸会把“泰坦尼克号”这几个字放在最醒目的地方,不知有多少家电视台会让我们反复看到那艘沉没巨轮的身影,不知有多少个电台会让影片哀婉动人的主题歌不断地在我们耳边环绕……
  高科技操作下的信息传递,迅速而直接,已经不给人退后一步思考一下的时间了。它们铺天盖地,像海潮一般汹涌而来,一波推着一波,一浪高过一浪。这个运作的过程,就像吹一个气球,越吹越大。可以把一个人、一个作品、一个事件的自身价值成百上千倍地扩大。“吹”是机制运作的必然,停下来就意味着死亡,因而只能吹下去,吹到它爆炸为止。
  媒体这个巨大的机器,一旦找到具有卖点的目标,开动起来,便不能停下来,因为这不知牵涉到多少人的饭碗。戴安娜、《泰坦尼克号》正是媒体找到的具有商业卖点的宠儿。这个宠儿必备的特质恰恰就是:美而平庸。以便于绝大多数人都可以欣赏。而媒体在这个旋转木马上愈加自我膨胀,它已经不甘于只作个媒介,它不再是因为发生的事物而存在,而是因为它的存在而必须促成某些事物的发生,从中显示它的权力。
  《泰坦尼克号》不过是许许多多好莱坞影片中的一部,尽管它因为获奥斯卡奖而走入历史,因为巨额的制作费而名噪一时,但围绕着这部影片而起的媒体报道的“火爆”现象,则将在新闻史上留下一笔。这就像一个声音传出来,它周围的群山发出了回音,但这个回音却巨大到远远超过了声音的本身。我不禁要问:这是这个时代准确的回声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