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双管齐下 发展有望——从田坛新事看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12
第8版(体育)
专栏:

  双管齐下 发展有望
  ——从田坛新事看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
  本报记者 李中文
  进入1998年,中国田坛开始拒绝冷清、营造热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世界女“飞人”挑战赛的举办和《全国田径业余锻炼等级标准》的颁布、实施。
  作为中国体育大项和弱项的矛盾统一体,田径在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之初不仅依然面临尽快提高竞技水平的难题,而且还要承受田径人口分流、市场发育不成熟的生存压力。面对压力与挑战,去年11月才刚刚组建的田径运动管理中心没有怨天尤人、悲观坐等,而是锐意进取、大胆改革,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新路。
  转变观念:训练赛事化比赛生活化
  中国田径竞技水平较低,这既与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直接相关,也与我们延续多年的封闭性训练体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田径运动员以前每年只有几次参赛机会。为此,改变旧有的训练体制、尽量多地增加运动员的比赛机会就成为当务之急。从目前中国田坛的情况看,每年四站全国室内田径邀请赛、五站全国田径大奖赛分站赛及大奖赛总决赛、全国田径锦标赛均已成为固定赛事。
  从今年已经结束的四站全国室内田径赛和五站全国田径大奖赛分站赛的情况看,参赛运动员一站比一站多,主办城市的办赛热情一站比一站高,运动员的成绩也一站比一站好。据统计,五站大奖赛的参赛人数达到了2500多人,差不多占注册田径运动员总数的一半。频繁的赛事为运动员创造好成绩提供了良机。历经三年,主办大奖赛的初衷——增加比赛机会、增强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和实战能力终得实现。
  另外,室内赛和大奖赛作为选拔国家队和亚运会集训队队员的资格赛,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比赛的质量;同时,大奖赛今年还设了名次奖、超纪录奖、水平奖等多个奖项,从而充分调动了运动员的积极性。
  扩大影响:竞技与群体比翼齐飞
  项目的运动水平低,群众的关注程度就差。在现有的条件下怎样扩大田径的影响、加大田径的普及力度,是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的另一个工作重心。为此,他们隆重推出了《全国田径业余锻炼等级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段世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田径运动作为体育的基本项目,包括了运动的各项基本技能——走、跑、跳、投,从事田径锻炼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各项素质。这就使得田径项目对于推动全民健身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推行《标准》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做的一件实事。”
  《标准》共设3个等级13项。等级标准符合大多数业余田径爱好者的水平,同时为少数高水平选手设计了和专业选手相衔接的等级,以引导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而达标活动的开展,将会对城市、农村、学校和部队等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促进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竞争。
  今年,中国田协几经努力,终于使世界女“飞人”挑战赛如期举办,引起国内外对中国田径的普遍关注。而迄今已举办了18届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今年也进行了改头换面,新辟比赛线路、延长比赛时间、比赛形式多样化等,所有这些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提高比赛的观赏性,吸引更多的人参加比赛。
  目前,全国田径大奖赛每年所需的300万元人民币投入尚无着落,只能用有限的田协经费垫付;国内的大多数田径比赛尚难引起大众的兴趣和关注;田径市场的开发也还有一段长路要走。由此看来,中国田径的真正腾飞尚需时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