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深圳“官”办科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13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科教兴国神州行

  深圳“官”办科技
  本报记者 任建民
  兴办高科技,人们最常说的是产学研一体,深圳的高科技开发,却多了一个“官”,人称“官产学研”一体。
  今年“两会”期间采访全国政协委员石元春教授,第一次对深圳“官”办科技的气魄留下了深刻印象。身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石元春告诉记者,他从北京农业大学校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到深圳办了家绿鹏生物工程公司,开始“人生第二次创业”。促使他下决心“下海”的,是深圳市政府的支持,市政府给绿鹏公司投资3000万元,市里主要领导几次和他谈话,给他打气。
  前几天,深圳市政府和科技局的代表团来北京,到北大、清华、军事医科院等合作单位听取意见,记者采访了深圳科技局局长和高新技术开发区领导小组的负责人,对深圳的“官”办科技才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深圳是最早创办科技园区的城市,但深圳的科技发展却没有出现整个特区那样的奇迹。
  十几年前,深圳处于原始资本的积累时期,房地产成为拉动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时期里,政府驱动产业进步的主要手段是土地,以土地换资金,以土地换发展。
  进入90年代以来,深圳出现了产业升级的需求,由于工资、房租增加,粗加工行业开始向内地转移。而过去的原始积累达到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程度,政府有了直接用财政支持高科技发展的实力。每年深圳市科技经费都占到了财政开支的1.5%。
  政府办科技,主要把钱花在了两个方面:改善产业环境和人文环境。
  深圳市政府认为,高科技产业的开始阶段应以政府行为为主,由政府加强产业导向,有意识地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当高新科技的发展达到相当程度后,再逐步加强企业化管理和运营的成份,从而过渡到以企业行为为主。
  深圳市政府一改以土地换发展的旧模式,集中财力直接用于高新区的土地开发。政府在高新区内以低于开发成本的价格向企业提供土地,使房地产优势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同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本质上说就是政府拿出钱来直接支持、引导高新技术的发展。
  政府还投资用于环境配套、城市设施的建设,近一年半直接投入建设资金就达13亿元。在高新技术区内兴建高等级公路、高压开关站、三水管线、通信网络,还建设了大量专家公寓。这些由政府直接投入的大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因滚动开发造成的低水平、低速度、无规划的局面。土地优惠、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成为吸引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长远发展,必须解决人才源和技术源。深圳市政府出资和一些权威机构合并创办了一批技术开发机构,如和科学技术部合作创办了中国科技开发院,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合作创办了国家电子产品工业性试验中心,和国家生物化工工程中心合作创办了深圳国家生化工程中心,和清华大学合作创办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创办了生物工程产业基地。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家庆介绍说,正在兴建中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是该校在北京之外的唯一分支机构,深圳市政府为这个项目投入了大部分资金。研究院将依托清华大学的技术优势,努力建设成为深圳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强自身的科研开发力量,比如中兴、华为等公司的科研队伍分别拥有上千名硕士以上科研人员,每年的科研经费达4亿多元。一些企业还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不仅为高层次科技人员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还解决了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的许多难题。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应力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件事:国内一家著名的高科技企业80年代中在深圳建立了生产和科研机构,1993年却搬到了外地。当时他们做了很多工作,想劝说这家公司不要搬走。可是不久,这家公司又把机构从外地搬了回来。他对这家公司的老总开玩笑地说:“好马也吃回头草。”这位老总则一本正经地说:“哪儿好吃,我们就到哪儿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