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让中青年干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访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孙春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11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时政经纬

  让中青年干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访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孙春兰
  本报记者 张严
  今年47岁的辽宁省委副书记孙春兰同志,最近在她简陋的办公室里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谈起辽宁省近几年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体会,她说:“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省委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运用于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之中,坚持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
  孙春兰深有感触地说,实践出真知,出经验,出理论,出人才。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就辽宁省的情况而言,中青年干部的比重较大,他们当中,不少人是属于“三门”(家门、校门、机关大门)干部。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质是好的,但缺乏实践锻炼。要培养造就一支跨世纪担当重任的干部队伍,必须让中青年干部投入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基于这一认识,近几年来,省委坚持把实践作为促进中青年干部迅速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列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工作重要议事日程。1992年,省委制定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抓紧选拔教育青年干部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对培养选拔教育中青年干部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1994年省委制定了以强化中青年干部培养为目的的“551”规划,确定3年内选拔500名市县级后备干部,500名乡镇优秀青年干部,100名省直厅局后备干部,派到重要岗位、艰苦地区和基层锻炼。去年,继“551”规划实施完成后,省委又制定了《关于实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2000年重点工作目标的意见》,确定从1997年开始,分5个层次,每年选拔50名市厅级党政正职后备干部,100名市厅级副职后备干部,200名35岁以下县处级后备干部,100名优秀专业领导干部和管理人才,100名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省委通过采取这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大了对中青年干部的培养造就,为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孙春兰告诉记者,为了全面提高中青年干部的德才素质,省委采取压担子、往前排,到基层担任领导职务,轮岗或跨地区、跨部门交流等措施,强化对青年干部的培养。
  一是坚持干部下派制度,有目的的把中青年干部放到基层去,放到艰苦岗位上去挂职或任职。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省委主要从省市机关选派缺乏基层领导经验,有培养前途的市厅县级优秀后备干部到县区乡镇挂职锻炼;选基层优秀年轻干部到省市机关挂职;选调优秀年轻干部到经济不发达地区扶贫,到亏损企业扭亏,到省外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学习。几年来,省市两级党委有计划地选派4000余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基层、到实践第一线去锻炼,其中省委直接从省直机关选派市厅级优秀年轻后备干部近100人,派往县区党政部门挂职锻炼,先后有40余名优秀中青年干部走上市厅级领导岗位;从高等院校选调优秀学生干部近500名,经党校培训后,下派到基层乡镇锻炼,约有近100名选调生已走上副县(处)级领导岗位;选派25名少数民族干部到中直机关和发达省份挂职培养;还结合援藏工作,选派45名中青年干部到西藏任职培养。通过挂职下派等多种形式的实践锻炼,一大批中青年干部在实践中丰富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不断提高了实际工作和领导工作能力。
  二是坚持干部交流制度,进一步拓宽中青年干部实践领域。几年来,省委先后采取党政干部之间的轮岗交流;工业、财贸、交通、建设等系统的干部与科技、文化、宣传理论方面的干部之间的跨行业交流;基层干部与领导机关干部之间的上下交流;行政执法、司法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的易地交流;以及经济发达地区与相对落后地区互派干部对口挂职交流等方式,交流了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3000余人。
  三是坚持早压担子,压重担子,为中青年干部在实践中施展才干搭台阶。新一届省政府组成人员平均年龄51.4岁,45岁以下的有7人,年龄最小的只有38岁,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1.3%。几年来,全省县以上地方党委先后进行了32次较大规模的公开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共选拔659名中青年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